在日常交談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三個共同出現(xiàn)的詞:事實、觀點、立場。不少人會覺得這三個詞的含義差別不大,因而將其混淆。但事實上,這三個詞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今天小銘就用淺顯易懂的例子為大家辨析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一、事實
老話常說“擺事實,講道理”,一切結論只有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才令人信服。事實是某件事物的客觀真相,是獨立于人的判斷而存在的。因此同一件事不會因為不同人的看法不同而改變其本質,事實就是事實。如果幾個人對于同一件事的判斷不一致,那只能說明他們沒有真正找到事實真相,說明他們的“觀點”不同,而非事實不唯一。
舉個例子:學霸小明說“我這次考試考得真差”,這是事實嗎?不,這只是小明的“觀點”。而“小明這次考試的分數(shù)為95分”才是事實,這是客觀存在的,不會改變的,無論小明覺得自己考得好還是差,他的分數(shù)都是95分。同樣是95分,學霸小明覺得自己考得差,而學渣們可能已經佩服的五體投地了。
二、觀點
上面的例子已經清楚地展示,觀點是一個人對事實的看法。對于同一個事實,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取決于人們所掌握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在作出判斷時擁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即便結合我們已有的知識進行推理,也有可能與事實出現(xiàn)偏差。顯然,已知的信息越全面,觀點與事實就越接近。
接著上面考試的例子:小紅是剛轉學來的插班生,并不知道小明是學霸,只知道試卷滿分是100分。當她聽到小明說自己考得很差時,她大概率會認為小明可能只考了60分,這與事實的95分差了很多,因為小紅在做判斷時并沒有掌握足夠的信息,即她不知道小明是平時門門100分的超級學霸,對于自己的成績要求比平常人要高很多;而當小紅在班里學習了一年后,她知道了小明原來是超級學霸,100分是家常便飯,這時她再聽到小明考差了的消息時,就會判斷小明這次應該是考了90多分,與事實真相就很接近了,因為小紅掌握了充足的信息。
遺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會覺得自己的觀點就是事實,沒有收集充足的信息,也沒有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便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對的。這也是網絡上經常發(fā)生口水仗的原因之一,人們的觀點難免不同,但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因而不遺余力地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不能做到理性分析,吸取別人的信息,完善自己的判斷。這樣的爭吵是毫無意義的,并不能使得任何一方的觀點越來越接近真相,而是不斷固化自己錯誤的判斷。
三、立場
掌握的信息越多,人們的觀點就能與事實越接近。這是絕對的嗎?當一個人掌握了有關事實的全部信息,他的觀點、他的判斷就一定客觀反映了事實真相嗎?并不是。這是因為人是有立場的,他們在做判斷時會考慮自己的利益。立場,就是被個人利益影響的觀點。
設想一下,你已經完全知曉了事實,但你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會損害你的利益,你還會毅然決然地將事實公之于眾嗎?你大概率是會猶豫的。甚至于你會掩蓋事實,篡改事實,讓你的觀點更能符合你的利益。
還是回到考試的例子:小強是小明的同學,他非常嫉妒小明。雖然小強提前取老師辦公室查了成績,知道小明的成績是95分,但是他為了打擊小明的自信心,便故意發(fā)表“小明考得真差勁的觀點“,讓小明十分難過。在這個例子中,小強知道事實真相,95分是一個令他羨慕的成績,對他來說,小明考的當然好。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嫉妒心,小強可以發(fā)表了與事實真相相悖的觀點,這就是他的立場。
立場不同,難相為謀。立場不同的兩個人都幾乎不可能說服對方,因為可能他們都已經知道事實是什么,只不過為了自身的利益,都不能松口認輸。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就是這個道理。
總結
至此,我們應該都清除了事實、觀點、立場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注意,不要將觀點、立場與事實混為一談,對于他人的言論,我們要小心求證,作出理性的判斷,不斷接近和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同時要明白,人們都會有自己的立場,永遠不要視圖說服一個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因為你應該知道那是白費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