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7條對我影響很深的道理。 它們是我這些年來的經驗之談,也是我走了很多彎路之后的感受和心得。 希望能夠給你一些啟發,幫你打開一些思路和可能性。 ![]() 1. 一切都是概率,我們能做的不是控制結果,而是改變概率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許多因素影響的,每個因素都會影響這件事發生的概率。這些因素,有的是正向的,有的是逆向的,把所有的概率加總起來,就是這件事發生的概率。 但在這些因素里面,有許多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它們可能取決于其他人,可能取決于大環境……而有些是完全隨機的,我們一般把它們叫作「運氣」。剩下能夠被我們控制和干預的,很可能并不會很多。 隨便打個比方:一件事情可能受100個因素影響,其中可能只有10個因素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它們加起來可能只占了20%的概率。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我們也只能決定20%的概率。剩下的80%,可能由其他因素和運氣決定。 當然,上述的數字都是我隨便一說的。但現實中很多時候我們能夠控制的的確不多。我們之所以會產生線性因果的幻覺,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那些無法控制的因素而已。 因此,一個更好的思路是:把「我做了A,一定能得到B」的想法換掉,用「我做了A,它能提高B發生的概率」來替代它。 我做了很多安排和準備,并不意味著我一定能夠規避掉風險,只是在我能控制的范圍內,盡可能降低「發生壞事情」的概率。最終結果如何,并不是我的行動能夠決定的。 我好好鍛煉、注意飲食和作息,并不能百分百確保我不會生病,只是降低了我生病的概率。我改掉熬夜,生病的概率可能降低2%;不喝含糖飲料,生病概率可能降低1%;每天鍛煉身體,生病概率可能降低4%…… 諸如此類。把自己的行為、思考和最終的結果松綁,用概率的視角去看待一切。 我們并不需要追求100%,這是不現實的。我們能做的,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增加好事發生的概率,降低壞事發生的概率。并最終在結果發生時,無論是好是壞,無論大概率小概率,都去接受它。 ![]() 2. 想要得到什么,得首先把自己放到可能性里面 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擾:我很厲害,很優秀,但總是得不到充足的機會,為什么這么不公平? 問題在于:機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得想辦法去展示自己,才有可能被別人看到,才有可能被機會垂青。 很多時候,一個優秀的人,或者一個在別人眼中很成功的人,一定比別人懂得更多、認知更深刻嗎?不一定。很可能只是因為什么呢?在每一個別人選擇「算了」「下次吧」「再看看」的關口,他都選擇了「試一試」。 如果你想尋求改變,那么不管你多忙、多沒時間、沒準備好……你所要考慮的,永遠都是:我如何能夠擠出時間去做出一些行動,來提高好事發生的概率? 你完全不去做,它就是0%;你去做了,它可能是5%、10%……盡管可能很微小,但它是可以累積的。日積月累,事情就會向著你想要的方向傾斜。 這跟抽獎的道理是一樣的。你想中獎,首先得把自己放進獎池里。即使中獎的概率很低,但你可以不斷嘗試,10次、100次、1000次…… 只要你累積得足夠多,你一直沒有成功的概率,就會變得極其微小。 ![]() 3. 越注重結果,把結果看得越重,它可能反而越不會如我們所愿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幸福的悖論」,它是積極心理學領域一個很前沿的成果,指的是: 當你越努力地去追求幸福時,你反而會越容易感到不幸福。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當你非常用力去追求幸福時,你實際上相當于提高了自己的期望值。你會在內心想象:我只要做成了這件事,就可以獲得快樂/滿足/獎賞/幸福了…… 這種想象會不斷提高我們的期望,把我們對獎賞的期望值拉得非常高。 但大多數時候,一件事情的獎賞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實際跟想象的落差,就會讓我們感到沮喪和失落。此時,你就會產生質疑:我付出了這么多努力、勞動、心血……但得到的卻這么少,這豈不是太不公平了? 正是這一點,使得我們越努力追求幸福,越難以真正感受到幸福。 我們知道,幸福來源于實際得到的獎賞跟預期的獎賞之差。差值為正,我們就會感到幸福,差值越大,感受到的幸福越大。一旦差值變成負數,那自然就感覺不到幸福了。 所以,一個建議是: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過注重結果。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感受過程里自己才能的發揮,克服問題的經歷,思考的感受,動手的手感,以及任何一絲一毫的成就感、滿足感、充實感…… 也就是說,從做這件事本身獲得反饋,而不是從它的結果得到反饋。 這樣一來,這件事情就變成了:我已經從它本身得到了獎賞,那么做完它之后的獎賞,就完全是額外的了。如果足夠多,那很好,是意外之喜;如果不夠多,那也不要緊,反正它完全是額外的,多多益善。 ![]() 4. 把行動作為默認選項,當陷入思考中、想不明白時,就動手去做 我們經常執著于去做一些很復雜、很麻煩的事情,但卻常常忘了:要做好一件事,許多時候并不需要那么復雜,只需要專注于最簡單、最直接的目標就好。 就像寫作。使用什么工具寫作,建立什么樣的流程,采取什么樣的方法論,這些重要嗎?可能也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什么?可能就是最簡單的做法:多寫。 同樣,讀書、學習、建立知識體系,市面上有大量的方法和教程,它們可能也很有用,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同樣是最簡單的做法:多看。 你想讓身體保持健康,不需要去做太復雜的鍛煉,只需要多起來活動,做做拉伸和伸展,不要一直久坐,就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想讓情緒保持健康?那就多曬曬太陽,投入到你手頭上在做的事情,平靜地接受腦海中的念頭,不要胡思亂想就好。 想讓大腦保持健康?那就多出門散步,閑暇時讀點需要動腦的書,多跟朋友談天說地,就差不多了。 我們往往囿于思考,經常會陷入分析、思考、決策……的怪圈里面,企圖把一切都想清楚、想明白,找到最優解。但很多時候,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往往就是立刻去行動。 動起來,從行動中獲得反饋,再根據反饋來調整 —— 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句話,可能就比許多思維技巧和方法論都有用。 因此,我想對你說的是:請把行動作為默認選項。 當你陷入猶豫和徘徊的時候,當你不知道如何抉擇的時候,當你發現自己陷入過度分析和準備的時候……請立刻讓自己動起來。 不論做什么都好,從最簡單的行動做起,讓自己保持行動的手感和狀態。 ![]() 5. 我們并不需要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只需要把重要的事情盡量做好就行 許多事情都有這么一個特征:把它做到70分,可能要花30分力氣;但想把它做到100分,可能就要花80分的力氣。 所以,如果對一切事物都要求做到完美,就會導致這么一個結果:所有的事情無論大小,只要它發生了,你都會覺得很嚴重,都會對它嚴陣以待。你不希望因為自己的懈怠而把「本可以做到完美」的事情沒有做到完美,因此你會鼓起精神去面對每件事情。 但這樣一來,你就會陷入一個怪圈:你的生活幾乎都是在「救火」,幾乎都在疲于奔命,很少會有享受過程的時候。 也就是說:許多問題可能本身并不困難,是你過度追求完美的心態,使它變得困難。 但實際上,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是遵循二八定律的:我們工作和生活80%的質量,可能是由20%重要的事情決定的。 我們有必要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嗎?其實沒必要,我們只需要把這最重要的20%做到完美,剩下的80%做到合格就可以了。 因此,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識別生活中不同事情的重要性。分辨出哪些是重要的、優先的、值得花費精力去做的;哪些是次要的、可做可不做、只用做到合格就好的。 如何培養這種能力?這就需要你對生活有更多的經歷和復盤了。但最首要的就是:放下「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的心態,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自己有閑暇去考慮:如何評判問題的重要性和優先級,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和資源。 不要害怕自己會犯錯 —— 犯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要能夠從犯錯中學到經驗,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更不要害怕自己沒能滿足別人的期待 —— 我們的生活首先是要讓自己舒服,要對自己有所交待,要對自己負責。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考慮滿足別人的期待。 做到自己所能做的,沒必要對結果背負上太多的心理負擔。我們只需要讓自己問心無愧就好了。 ![]() 6. 問題是客觀的,但是難不難、能不能解決,其實是主觀的。它由我們的心態決定 當我們遭遇困難時,身體內部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我們的大腦會先掃描周圍環境。當它覺察到困難的存在時,就會發出一個信號,讓身體進入應激狀態,以此來應對挑戰。 這時,如果我們內心深處認為難以應對目前的狀態,認為這個狀態是難以控制的,大腦就會產生這樣的判斷:我是不安全的,需要節省能量。那么,我們的狀態就會被約束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以免浪費能量。 這就會導致我們瞻前顧后、束手束腳,難以發揮出真正的實力。 如果時間一長,大腦就會感到焦躁,因為它不知道這種危險的狀態還要持續多久。為了規避危險,它只能一直讓我們處于應激狀態之中。這就形成了「慢性壓力」。 這種慢性壓力實質上是對身體的一種透支,因此它會導致焦慮,損害我們的記憶力和思考能力,對身心造成損害。 反過來,如果我們覺得能夠解決目前的問題,大腦會怎么樣呢?它就會釋放能量,把狀態調適到最佳,以便于一鼓作氣、摧枯拉朽地把面前的障礙解決掉。這就是「興奮」。它的實質,就是用高度的身體喚醒來回應壓力。 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感覺到一種來自內心的激情,會感到渾身充滿力量,斗志十足 —— 這其實就是大腦釋放能量的表現。它把能量集中在了當前的問題上,讓我們能夠用120%的狀態去面對它。 于是,這種壓力就會更容易消除,不會長時間地困擾我們,也就不會堆積形成慢性壓力。 所以,當你感到緊張時,當你面臨壓力時,一個有效的辦法,不是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而是轉變自己的思路,告訴自己: 既然這個問題無法逃避,那我不妨把它當成一種挑戰,來測試我的能力,看看我又成長了多少。 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興奮起來,讓大腦釋放能量,讓全身進入一個更佳的狀態。這或許是一種更好的做法。 ![]() 7. 有時候,追求有趣可能比追求有用更重要:快樂本身就是最大的「有用」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要追求「有用」,要把某個目標作為唯一的追求,除此之外都是沒用的,只會浪費時間。 讀書的時候,這個目標可能是成績;畢業之后,這個目標可能是收入。這就導致一件事:許多人的生活可能過得并不差,但你要問他是否快樂,好像也不怎么快樂。 實際上,什么才是令人滿足的生活?是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那么一兩件你發自內心地喜歡,能夠從中獲得樂趣,不需要考慮成本,也不需要考慮所謂「收益」的事情。 但也正是因為成長環境的影響,許多人面對這個問題時總是一臉茫然:我好像沒有什么特別喜歡的事情,也沒什么感興趣的東西,怎么辦呢? 我的建議是:在生活中努力抽出10-20%的時間,去嘗試一些平時比較少涉獵的領域,拓展生活的可能性。可以是學習一些新領域,入門一些技能,也可以是參與一些社群和活動,尋找一些契合自己的愛好。 在這個過程中,無需關注投入產出比,你唯一要關注的就是:當你投入其中的時候,你能否感受到「快樂」。 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覺得自己是在「浪費時間」—— 快樂也是一種收獲,并且是一種重要的收獲,請不要忽視它。 生活不是一條筆直的路,而是一條河流。我們的目標并不是從此岸更快地抵達彼岸,而是讓這趟渡航更有趣、更充實一些。 ![]() |
|
來自: 新用戶2417Jh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