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暑秋風起,順遂至萬家。 處暑時間2025年8月23日 農歷七月初一,星期六 04:33:35 農諺有云:“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span> 處暑一至,暑氣未消,燥氣已起。 此時陰陽交替、冷熱交鋒,是調養身心的重要時機。 稍有疏忽,調理不當,極易口鼻干燥、倦怠煩心。 若能順時而養,便能巧避秋燥,迎來舒心自在的秋日時光。 今日奉上處暑養生“三忌、三宜、三秘訣”,助您安穩度秋,為健康筑基。 三忌 1.忌添衣過早,順秋凍 常言道:“春捂秋凍” 處暑后,氣溫雖降,地氣尚溫。 過早穿上厚衣,汗孔緊閉,體內余熱無法發散,反易積聚成火,誘發咽痛。 適度“秋凍”,有助于身體緩慢適應寒冷,增強御寒能力。 建議采用漸進式添衣方式: 先由短袖換為長袖,單褲逐漸增加襯褲。 早晚溫差較大時,應隨身攜帶外套以便隨時穿脫。 需注意“秋凍”并非一味少穿,體弱者及老年人群應根據自身狀況合理保暖。 ![]() 2.忌辛辣油膩,防秋燥 中醫認為:'秋三月,省辛增酸。' 秋季燥氣當令,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會助燥傷陰,加重口干咽燥等癥狀。 油膩食物難以消化,易生內熱,與秋燥相結合更易損傷肺陰。 因此,秋季飲食宜清淡,烹調方式以蒸、煮、燉為主。 建議多食滋陰潤燥之品,如冬瓜蓮子百合湯、銀耳雪梨湯等,有助于清心潤肺,安撫煩躁。 同時,應注意補充富含維生素的當季果蔬,如葡萄、蘋果、冬瓜等。 ![]() 三、忌吃姜暴汗,護陽氣 民諺提出:“秋不吃姜,燥不外放?!?/span> 處暑后晝短夜長,天地陽氣開始收斂。 而姜性溫辛,雖能驅寒發汗,但其發散之力與秋季“收斂”之氣相悖。 若因習慣或烹飪需要用到姜,可少量配伍于湯粥之中,最好不要單獨大量食用。 并且,秋季人體陽氣漸收,汗孔漸合。 此時過量食姜或通過高溫運動等方式故意引發大汗,反而會過度耗散陽氣與津液,導致口干、咽燥、疲倦之感加重。 秋季養生應當遵循“收”的原則,涵養陽氣,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
一、宜吃三寶,養陰清熱 經過春夏消耗,人體需平和進補。 處暑時節,飲食當以養陰清熱為主,以合時令養生之需。 1.鴨肉 鴨肉性涼,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 中醫認為鴨肉入肺、腎經,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 處暑食用鴨肉,可緩解口干舌燥、虛熱乏力等癥狀。 生活中,推薦燉湯或清蒸食用,以保留營養。 ![]() 2.蘿卜 蘿卜性涼味辛甘,歸肺、胃經,有助于清熱化痰、下氣寬中。 秋燥易傷肺,蘿卜能直接潤肺化痰,改善咳嗽咽干。 食用時,可以將蘿卜切細絲,加少許鹽、醋、糖和香油拌勻生食,或切塊燉湯。 3.芋頭 芋頭性平味甘辛,入脾胃經,有助于補中益氣、健脾消積。 處暑時節適當食用,能緩解脾胃虛弱、食少乏力的癥狀。 建議將芋頭洗凈蒸熟,去皮直接食用。 煮粥時,也可將芋頭切小塊與大米同煮,可加少量冰糖。 二、宜調節作息,安定神志 《四喜詩》中講:“早睡早起體方健,粗茶淡飯布衣暖。” 處暑過后,白晝漸短,黑夜變長,此時調整作息至關重要。 調節得當,便有助于安定身心,養神凝氣。 1.早起,疏通肺氣 清晨空氣經過夜晚沉降,污染物較少,空氣質量相對較好。 早起后進行深呼吸訓練,能夠有效擴張肺腔,促進肺氣宣發,增強肺部通氣功能。 建議選擇空氣清新處,進行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凹陷)練習,每次5-10分鐘。 ![]() 2.增睡眠,頤養精神 處暑后,睡眠時間應比夏季增加1小時,晚上最好在22點前入睡。 延長睡眠時間有助于精氣的內守和涵養,能夠改善秋季常見的疲勞乏力癥狀。 午間建議進行20-30分鐘的午休,但不宜超過30分鐘,以免影響夜間睡眠質量。 三、宜適當鍛煉,緩解秋乏 古語有言:“秋練宜柔,祛濕解乏。” 處暑后,天氣逐漸涼爽,正是運動的好時節。 適當鍛煉,能幫助排出濕氣,緩解秋乏,讓身體重煥活力。 推薦選擇慢跑、太極拳、瑜伽等低強度項目。 這些運動有助于促進氣血循環,增強心肺功能,且不會過度消耗體能。 ![]() ![]() 三秘訣 一、情緒調節,平和度秋 詩中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季氣候干燥,草木凋零,人體容易情緒低落。 因此需主動調節情緒,保持心態平和,避免秋季情感失調。 1.出門散心,舒展氣機 建議天氣好時進行戶外散步等輕度運動,每次30分鐘左右為宜。 自然環境有助于釋放壓力,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散步時可配合深長呼吸,每次吸氣4秒、呼氣6秒,有助于平緩心情、宣發肺氣。 2.多曬太陽,補充陽氣 每日上午9-10時曬太陽最佳,以背部朝向陽光為佳,持續15-20分鐘即可。 陽光能促進維生素D合成,幫助鈣質吸收,還可緩解秋季情緒低沉。 注意應避免正午時段暴曬。 二、補水潤燥,養肺腑 處暑時節,空氣愈發干燥。 晨起時,可以空腹飲用一杯淡鹽水,清理腸道,緩解秋季常見的干澀不適。 晚上睡前可以喝一杯溫蜂蜜水,既能補水潤燥,又能安神助眠。 感覺環境干燥時,可以在室內放置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濕器,將空氣濕度維持在60%左右,以減少呼吸道不適。 ![]() 三、按摩穴位,祛燥氣 1.迎香穴 按摩位置: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腹順時針輕揉2-3分鐘,力度以微脹為宜。 按摩功效:有助于緩解秋燥引發的鼻塞、鼻干等問題,預防感冒。 ![]() 2.魚際穴 按摩位置:手掌第一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 按摩方法:拇指按壓穴位,其余四指托住手背,揉按3分鐘。 按摩功效:有助于清熱潤燥,減輕咽喉干痛,改善咳嗽癥狀。 ![]() 3.肺俞穴 按摩位置: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按摩方法:掌心搓熱后反復摩擦穴位,約2-3分鐘。 按摩功效:有助于增強肺功能,抵御秋燥,減少干咳氣短。 ![]() ▽ 《閑適》詩云:“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處暑,是季節的轉折點,也是養生的關鍵期。 秋不收斂,冬多匱乏;今朝養好,來年無恙。 養生之道,貴在堅持,重在細節。 掌握這份處暑養生智慧,方能收獲由內而外的健康與從容。 認同的,點亮“愛心”,愿大家安穩度過這秋燥15天,迎來滋潤平穩的幸福秋日,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