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療方法大全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病,內因為素體陰虧、稟賦不足。其外因主要為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精神刺激,情志失調;形體肥胖,活動減少;勞欲過度,損耗陰精等。以上諸因皆可導致陰津虧耗,燥熱偏盛;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燥熱愈甚則陰愈虛,陰愈虛則燥熱愈甚。其發病常以陰虛燥熱開始,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脾(胃)、腎三臟,尤以腎為主。肺主氣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熱津傷則口渴多飲。胃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胃熱熾盛則多食善饑。腎主水,藏精而司開闔,腎陰虧損,陰虛陽盛,腎之開闔失司,固攝無權,水谷精微直趨下泄,則糖從尿泄而為尿糖,尿多而甜或尿濁如脂膏。本病遷延,陰損耗氣及陽,而致氣陰兩傷、陰陽俱虛。五臟六腑、五體五官均可受累。然而陰虛、燥熱、氣虛、陽虛均可影響水液代謝、血液運行,而致痰、濕、瘀血內阻,終致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絡脈瘀阻、痰濕內停,從而出現多種慢性并發癥。 ![]() 在治療糖尿病時,既要重視現代藥理成果,更應重視中藥的綜合作用。如選擇中藥時既考慮到清熱生津、益氣養陰法對證的治療作用,又考慮到降低血糖、消除尿糖和糾正代謝紊亂等對病的治療作用,各種方法并重,取長補短,如此即可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藥的作用。常用清熱生津藥有金銀花、地骨皮、葛根、玄參、生地、黃連、黃柏、知母等,益氣養陰藥有人參、黃芪、黃精、白術、山藥、絞股藍、甘草、白芍、玉竹、女貞子、枸杞子、何首烏等。這些中藥在臨床使用時,既要考慮其病所引起的血糖升高,又要考慮其證所表現的陰虛燥熱,依此辨證辨病組方,或據此隨證加減,可以增加處方用藥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再如黨參能補氣。改善氣短乏力癥狀;石斛能滋陰生津,改善陰虛口渴癥狀等。但這些藥物還能夠升高血糖,血糖不降,癥狀雖然減輕,但對糖尿病而言仍然不能說是緩解。故類此藥物盡量不用。此外,藥理研究證實能夠升高血糖的中藥還有柴胡、秦艽、紫蘇、生姜、槐花、槐米、龍葵、竹葉、鹿蹄草等。 對于糖尿病而言,糖代謝紊亂導致的高血糖、高尿糖是本,由此導致的各種并發癥是標。因此,在治療上要以糾正糖代謝紊亂、降血糖、增加機體免疫力為治本,相應的對癥治療為治標,這樣標本兼顧,可以較好地防治并發癥。 糖尿病單純血瘀型較少,多與氣陰兩虛并存。其臨床特點是病程相對較長,典型的三多癥狀不明顯,而且多伴有多種慢性并發癥,見癥以口干、乏力、舌胖質黯或有瘀斑(點)為主要依據。因此提出氣陰兩虛、絡脈瘀阻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病理基礎,并將氣陰兩虛兼瘀作為糖尿病的一個獨立證型提出來進行研究?;颊哐撼3誓?、聚、濃、黏狀態,其結果是導致毛細血管壁增厚,血液動力學及血液成分的改善,出現微循環障礙。這些都與中醫所說的瘀血證非常相似。糖尿病的各種并發癥,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環障礙?;谝陨峡紤],在治療糖尿病并發癥時,以益氣養陰、清熱通絡、活血化瘀為主要治則,在降血糖、糾正代謝紊亂、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度的同時,注意臨床癥狀的改善。如治療糖尿病壞疽,用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加丹參、赤芍;治療勞咳,用百合固金湯加重當歸、赤白芍、生熟地用量;治療糖尿病泄瀉,用七味白術散加當歸、熟地;治療糖尿病腎病水腫,用濟生腎氣丸加杜仲、淫羊藿保護腎功能;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肢體麻木,用黃芪四物湯加水蛭;對于糖尿病導致的虛脫,則用大劑量黃芪生脈飲。 糖尿病主要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以后者為多。2型糖尿病人在診斷后不同病程段的證候特征是既有特色又具共性。陰虛證僅在臨床早期具有普遍性,血瘀證在病程10年以上控制欠佳時才具有普遍性。濕邪(內滯)證在某臨床研究的各組糖尿病人中都具普遍性,示糖尿病的遷延難愈很可能與黏膩留滯的濕邪之毒深蘊于內有關。隨糖尿病病程之遷延,各證候的演變態勢不盡相同。如陰虛證呈降態,血瘀證呈升勢。因而中醫治療糖尿病有必要隨時關注濕邪,發病早期要注意滋陰護陰,10年以上控制欠佳時要重視血瘀證。 ![]() (一)陰虛燥熱 1.臨床表現:高血糖,煩渴多飲,口舌干燥,小便頻數量多,或體重減輕,或大便干結。舌邊赤紅,苔薄黃,脈洪數或弦滑。 2.病因病機:肺燥津傷,陰津耗損,燥熱在上,肺失治節,水不化氣,直趨于下,尿頻量多。可見于糖尿病早期。 3.治法:滋陰清熱,潤燥生津。 4.方劑:消渴方(《丹溪心法》)合二冬湯(《醫學心悟》)加減。 藥物:生地30g,麥冬15g,沙參15g,天冬15g,知母15g,天花粉30g,人參9g,黃芩 9g,黃連3g,甘草 3g。 方義:生地、麥冬、天冬、沙參滋陰生津,潤肺止渴;知母、天花粉清熱生津,黃連、黃芩清上焦燥熱,人參益氣生津,甘草調中。 加減: 如見納呆腹脹加砂仁、枳實、木香理氣,兼見血瘀加葛根、丹參、紅花活血。 精神緊張,情志不舒,加柴胡、白芍疏肝; 煩渴甚者,加烏梅、石膏清熱生津;大便干結者,加全瓜蔞、玄參潤腸通便。 5.變通法:若煩渴較甚,渴喜冷飲,疲乏消瘦,舌苔黃燥少津,脈洪大者,為肺胃燥熱,津液耗傷??捎?span textstyle="">大劑白虎加人參湯(《金匱要略》)加減,清肺胃之熱、益氣生津止渴,藥用生石膏、知母、甘草、人參、麥冬、五味子、山藥(用山藥代粳米)等。 (二)胃熱熾盛 1.臨床表現:高血糖,多食易饑,形體消瘦,溲數尿甜,心煩口渴多飲,或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干燥,脈滑實有力。 2.病因病機:胃熱熾盛,胃火殺谷故多食易饑。胃熱傷津,引水自救故口渴多飲。 3.治法:清胃潤燥,養陰保津。 4.方劑:玉女煎(《景岳全書》)合增液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生熟地各15~30g,生石膏60g(先煎),知母12~15g,麥冬15g,玄參30g,葛根15g,黃連6g,黃芩6g,牛膝10~15g。 方義:石膏、知母清胃潤燥生津,少用黃連、黃芩清熱瀉火,生地、麥冬、玄參養陰清熱,葛根升清生津,牛膝引火下降。 加減:口渴甚者加寒水石、天花粉、烏梅、天冬等清熱生津。 5.變通法:若是飲食無度,渴喜冷飲,口干焦燥,大便燥結,胃中痞滿不適,苔黃燥,脈滑數,屬胃熱燥結者,宜清胃瀉火、潤腸通便,方用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加減,藥用玄參、生地、麥冬、大黃、芒硝、生石膏、天花粉等。 ![]() (三)氣陰虧虛 1.臨床表現:高血糖、尿糖,但無明顯的多飲、多尿、多食癥狀,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倦怠乏力,易疲勞,口干咽干,或能食與便溏并見,或有大便干結,或飲食減少,或心悸氣短,或自汗盜汗,或頭暈耳鳴。舌體胖或有齒痕,苔白而干,脈弦細或沉細或虛弱。 2.病因病機:正氣不足,脾失健運,清氣不升,津液無源以生,精微外泄于下。 3.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 4.方劑:七味白術散(《小兒藥證直訣》)合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藥物:黃芪15~30g,人參5g,蒼白術各10~15g,茯苓15~30g,懷山藥15~30g,甘草6g,木香6g,藿香10g,葛根15~30g,天冬10g,麥冬10~15g,五味子6~10g。 方義:黃芪、人參、白術、茯苓、懷山藥、甘草補中益氣,蒼術、白術燥濕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氣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麥冬、五味子養陰生津。 加減:肺有燥熱加地骨皮、知母、黃芩清肺,口渴明顯加天花粉、生地養陰生津,氣短汗多加黃精、山萸肉斂氣生津,食少腹脹加砂仁、雞內金健脾助運。 5.變通法:煩渴多飲,口舌干燥者,也可用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增液湯(《溫病條辨》)加黃芪、山藥、蒼術,益氣健脾,養陰生津。 (四)氣陰兩虛兼瘀 1.臨床表現:高血糖、尿糖,無明顯的多飲、多尿、多食癥狀,僅有口干咽干,或有便干,倦怠乏力,易疲勞,或心悸氣短,或自汗盜汗,或頭暈耳鳴。兼有多種并發癥表現,如視物模糊,胸悶憋氣或心前區疼痛,下肢麻木疼痛,半身不遂等。血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率增強,甲皺微循環異常。舌胖或有齒印,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舌下絡脈紫黯怒張,脈弦細或沉細或細數。 2.病因病機:氣陰兩虛,久病入絡,血脈不通,瘀血阻滯。 3.治法:益氣養陰,活血化瘀。 4.方劑:益氣養陰活血方(東直門醫院經驗方)。 藥物:太子參15g,黃精30g,生地30g,玄參30g,丹參30g,川芎15~30g,桃仁6~10g,虎杖15~30g,生大黃8~10g,葛根10~15g,當歸10g,枳實10g。 方義:太子參、黃精益氣,生地、玄參滋陰,丹參、川芎、桃仁、虎杖、大黃、葛根、當歸活血化瘀,枳實理氣。實驗研究表明:黃精、生地、玄參、葛根均有降糖作用,且黃精、虎杖具有降脂作用,當歸、丹參、川芎、桃仁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 加減:視物模糊加枸杞、菊花養肝明目,胸悶憋氣或心前區疼痛加瓜蔞、檀香、砂仁、紅花活血化痰理氣,舌苔厚膩痰濕甚者加藿香、蒼白術、半夏、佩蘭化濕祛痰。若以腰膝酸疼為主可加狗脊、牛膝、木瓜補養腰脊,若口渴甚加生石膏、知母清熱除煩,眼底出血者加槐花炭、三七粉,或加用云南白藥止血。 5.變通法:可用祝諶予益氣養陰活血方,藥用黃芪、生地、蒼術、玄參、當歸、川芎、益母草、丹參、葛根等。兼有皮膚癤腫者合用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清熱解毒;兼尿頻、尿急、尿熱者合用八正散(《局方》)加減,清利濕熱。 ![]() (五)腎陰虧虛 1.臨床表現:高血糖、尿糖,口渴多飲,小便頻數量多、混濁如脂膏,口干舌燥多飲,形體消瘦,腰膝酸軟。舌干質紅,脈沉細數。 2.病因病機:腎陰不足,陰虛津燥而口渴多飲;腎氣失約,水津直下故小便頻數量多,精微隨尿而出為尿糖。 3.治法:滋腎養陰。 4.方劑:六味地黃湯(《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藥物:生熟地各15~30g,山萸肉15g,山藥15g,茯苓10g,澤瀉10g,丹皮10g,麥冬15g,五味子10g。 方義: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藥滋陰補腎、固攝精微,麥冬、五味子養陰生津,茯苓、澤瀉利濕泄熱,丹皮清瀉相火。 加減:兼見瘀熱者加丹參、丹皮、赤芍、葛根活血涼血,兼見氣虛者加黃芪、人參益氣。 5.變通法:腎陰不足、氣不攝精而無虛火之象,且癥見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為主者,可用左歸飲(《景岳全書》)滋補腎陰。陰虛火旺者用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黃連、黃芩滋陰降火。 (六)腎陰陽兩虛 1.臨床表現:高血糖、尿糖,小便頻數,混濁如脂如膏,甚則飲一溲一,面色黧黑,耳郭焦干,腰膝酸軟,形寒肢冷,陽痿。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2.病因病機:腎陰虧虛日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腎氣衰乏,精微更加不能固攝。 3.治法:滋陰溫陽補腎。 4.方劑: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藥15g,澤瀉9g,茯苓9g,丹皮9g,肉桂3g,附子3g,仙靈脾9g,枸杞子15g。 方義:用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滋陰補腎。用少量附子、肉桂,微微生火,助陽溫腎。加仙靈脾、枸杞子,補腎中精氣。 加減: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櫻子益腎收攝;身體困倦,氣短乏力者,可加人參、黃芪、黃精補氣健脾;陽痿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蓯蓉壯陽;陽虛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g沖服,以啟動元陽,助全身陽氣之生化。 5.變通法:若屬元陽不足,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化液者,改用右歸丸(《景岳全書》)較為合適。組成有附子、肉桂、鹿角膠、枸杞子、山萸肉、山藥、熟地、杜仲、菟絲子、牛膝、炙甘草,滋陰溫陽補腎。 食物治療法 1.苦瓜曬干碾粉,然后壓制成0.5g的片劑。每次15~20片,每日3次,溫水送服。也可共研細粉,每次6g,溫水送服,每日3次。 2.苦瓜50g,切成薄片,加少許食鹽,用花生油煎炒,熟后食之,日3次。 3.鮮南瓜250g,加水煮熟,每晚8點鐘食之。5天后,每日早晚各吃250g,可減輕消渴,穩定尿糖。 4.南瓜100g,天花粉30g,加水1000ml,水煎至500ml,早晚分服。 5.南瓜粉,每天服用30g,1個月為1療程??蛇B服1~3個月。食用時間愈長,療效愈好。 6.冬瓜250g,玉米須30g,水煎,日內分3次服下。 7.玉米須30g,豬肉100g。用玉米須煎湯代水,再加少許鹽,煮豬肉,吃肉喝湯,日1劑。 8.玉米須50g,加水800~1000ml煎服,代茶飲,每日1劑。 9.山藥炒后壓成面,每次取15~20g蒸膏吃,或打糊服均可,也可當炒面吃,也可煎湯去渣服,略有降血糖作用。 10.馬齒莧150g,加水1000ml,水煎至500ml,頻服代茶飲。 11.鮮菠菜根90g,干雞內金15g,水煎服,吃菜喝湯,每日1劑,常服有效。 12.鮮菠菜250g,雞內金10g,生山藥50g,精鹽、味精少許。將雞內金焙干研末,菠菜洗后切碎,山藥洗凈切片。三物共入鍋中,加水燉湯,調味即成。每日早、晚分服,連用10~15天。 ![]() 簡易方藥 1.降糖益胰方:炒蒼術20~40g,炒白術15~30g,懷山藥30~50g,生地黃20~40g,熟地黃 15~30g,玄參15~30g,北沙參30~40g,玉竹20~40g,五味子15~25g,桑螵蛸 10~15g。每日1劑,水煎服。健脾實胃,止渴抑饑,降糖益胰。主治糖尿病。 2.勝甘方:山萸肉30g,五味子20g,烏梅20g,蒼術20g。每日1劑,加水2000ml,煎至1000ml,分早、中、晚3次飯前溫服。 3.清熱和血降酮方:生黃芪40g,山藥30g,玄參35g,蒼術20g,黃芩15g,黃連15g,黃柏15g,梔子20g,當歸20g,赤芍15g,生地30g,川芎15g,茯苓15g,澤瀉15g。每日1劑,水煎服。頭暈頭痛加夏枯草、鉤藤、生石決明、菊花,胸悶刺痛加紅花、赤芍、丹參、山楂,渴飲無度加天花粉、玉竹,惡心、嘔逆加陳皮、竹茹、生赭石、旋覆花,小便頻多加五倍子、桑螵蛸、覆盆子,瘡瘍癤腫加蒲公英、銀花、馬齒莧、紫花地丁。 4.甘露消渴方:熟地、生地、黨參、菟絲子、黃芪、麥冬、天冬、玄參、山萸肉、當歸、茯苓、澤瀉各等量研末,裝入膠囊。每日3次,每次1.8g,3個月為1療程。虛熱偏盛者或時值盛暑,用石膏30g煎湯送服膠囊,或加用黃連1g泡水頻服,舌紅赤者加青黛 3g沖服。 【針灸治療】 (一)毫針法 1.取穴:肺俞、脾俞、腎俞、三焦俞、胰俞;足三里、三陰交、中脘、關元、曲池、太溪。 方法:背俞穴,宜斜刺0.5~0.8寸,輕淺進針,平補平瀉。足三里、三陰交、關元、中脘平補平瀉,曲池以瀉法,太溪以補法。留針30分鐘。 療程:隔日1次,12次為1療程。 2.取穴:曲池、陽陵泉、三陰交、關元;上消加魚際、復溜,中消加中脘、內庭,下消加帶脈。 方法:用平補平瀉手法,以針刺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 療程:針刺隔日1次,12次為1療程。 3.取穴:肺俞、脾俞、腎俞、胰俞;太淵、太溪、太白。背俞與原穴相配取穴。 方法:用提插捻轉手法,以得氣為度。背俞穴不留針,原穴留針30分鐘,手足左右交叉配穴,留針期間行針1次。 療程:針刺隔日1次,12次為1療程。 (二)灸法 取穴:膈俞、脾俞、腎俞、三焦俞;中脘、氣海、陽池、足三里、三陰交。 方法:用艾條溫和灸,每次灸5~6穴,每穴5~10分鐘,灸至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麥粒灸,每次選2~3個穴,每穴灸3~5壯。 療程:艾條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麥粒灸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5~7天后,再行下一個療程治療。 (三)耳針法 1.取穴:內分泌、腎上腺、脾、腎、胃、皮質下、神門。 方法:每次用2~3穴,交替使用。毫針中強刺激,留針15分鐘。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2.取穴:胰膽、內分泌、腎、三焦、耳迷根、神門、心、肝。 方法:毫針輕刺激,每次3~5穴,留針20分鐘。 療程: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推拿治療】 1.取穴:膈俞、胰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腹部、手部和足部的胰反射區。 方法:基本手法為一指禪、捏、揉、捻、摩、扳法。 患者仰臥,醫生先摩患者腹部,時間約5分鐘?;颊吒┡P,醫生以一指禪推法在兩側膀胱經治療,自膈俞至腎俞,往返操作,以局部明顯壓痛點為治療重點,約10分鐘。 然后在膀胱經用擦法,以透熱為度。捏揉掌心第四掌骨與掌中紋相交處5分鐘,此為手部胰反射區。捏揉時,醫生意念應存想患者上腹部,使患者上腹部有溫熱舒適感。捏揉足底內緣,第一趾骨小頭區域5分鐘,此為足部胰反射區。捏揉時,醫生意念亦應存想患者上腹部,使患者上腹部有酸脹舒適感。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2.腹部按摩。病人仰臥,兩手順胸腹兩側平伸,肌肉放松。醫生站或坐在患者右側進行操作。旋轉揉按闌門、建里、氣海、帶脈、章門、梁門、天樞,抓提任脈。以平補平瀉為主,順序按摩15~20分鐘,然后重點施治。如癥見煩渴多飲者,應以左梁門、左章門穴區為重點,用瀉法,反復揉按3~5分鐘;如癥見多食多飲者,應以中脘、建里穴區為重點,用瀉法或調補兼施,反復揉按2~3分鐘;如癥見多尿為主者,應以水分、關元、中極穴區為重點,用補法,反復揉按3~5分鐘。 3.腰背部推按。病人取坐位或俯臥位,按摩醫生站在病人背后或適當位置上,由上而下進行操作。推按肩井、啞門、風府、大椎、風門、肺俞、膏肓、脾俞、腎俞。按順序推拿,以直推和分推為主,時間約3~5分鐘,然后重點按背部的腧穴。上消以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為主;中消以胃俞、脾俞、肝俞、腎俞為主;下消以腎俞、肺俞、肝俞為主。反復推、點按、抓揉,時間約5~10分鐘。 4.局部按摩。上消在推按肺俞穴區后,應配合推搓足三里,用瀉法彈撥陽陵泉。 中消應配合搓腳心,點按三陰交、太溪。下消應配合搓腰、抓臀部、按點肺俞、膏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