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對話? 同事A關心:“你最近好像經常遲到,是有什么事情嗎?” 同事B指責+反彈:“說得好像你沒遲到過一樣,上次你不也遲到了半小時!” 伴侶A問:“你是不是生氣了?” 另一方B則冷冷的回答:“沒事。” 但一直掛著臉,明顯是有事。 朋友A說:“我覺得這件事你可能處理得不太合適。” 朋友B則是為自己辯護:“但我也是沒辦法啊!你根本不懂我的處境……” 如果你是以上對話中的A,是不是會覺得心里很不舒服,莫名其妙被人懟了一下,自己有委屈還沒處說。 這種溝通方式,心理學上稱為“防御型溝通”(Defensive Communication),它像是關系里的慢性毒藥,不會立刻致命,但會慢慢逼瘋對方。 下面我為大家簡單解析防御型溝通的4種典型模式,你可以對照看看: 1. 反擊型:“你才有問題!” 它的特點是: 別人一提出不滿或問題,立刻反彈攻擊。 就如文章開頭舉得第一個例子: 同事B這類人是覺得“只要我證明你更錯,我就不用面對問題了。” 所以為了顯示自己更好、更正確,他們會不斷翻舊賬,只為找出別人的錯,有時候還會故意偷換概念、扭曲事實。 2. 逃避型:“不關我事……” 它的特點是: 用“否認”“敷衍”逃避責任,拒絕深入溝通。 比如: 妻子說家里的地很臟,丈夫可能就是淡淡的回復一句“哦,是嗎,我覺得還好。”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 如果你覺得臟你自己拖地,反正我不想拖。 如果這種模式變成夫妻相處的常態,那妻子會覺得: 自己的聲音和訴求被忽視,時間久了,等問題積累到忍無可忍了,她可能會有一個大爆發。 3. 受害者型:“我也不想啊!” 它的特點是: 總是用“委屈”“無奈”的姿態為自己解釋, 看似示弱,實則在自我辯護。 比如: 家人說:“不要老是抽煙,對身體不好。” 而TA 的回答是,“人家都能靠父母,我只能靠自己,有什么辦法。我壓力這么大,難道抽根煙都不行嗎?” TA表面是傾訴,實則在道德綁架,讓別人無法繼續溝通。 4. 冷暴力型:“我不想說了……” 它的特點是: 不正面回應,總是用沉默、冷漠讓對方妥協。 比如: 文章開頭舉得第二個例子,明明自己很生氣,卻不告訴對方,與此同時又讓對方看到自己在生氣,直到對方被這種氣氛折磨得受不了主動來妥協示好。 這些模式看似保護了自己,但其實都讓關系進入到一種“對抗模式”。 那為什么我們會進入防御型溝通呢? 研究發現,主要是來自以下三種心理機制: 1 怕被否定 缺愛+低自尊的人,會把“問題討論”等同于“個人否定”,所以本能地反擊或逃避。 他們覺得“承認錯誤=我很差勁”,所以如果別人說“你這件事沒做好”,這個人聽到的就是“你這個人不行”。 2 怕失去掌控 對部分人來說,溝通不是共同解決,而是權力較量,他們需要“贏”,而不是“和好”。 在他們看來,“妥協=我輸了”。 比如: 情侶吵架,最后即使知道自己理虧,也不愿道歉,因為覺得認輸很丟臉。 3 怕情緒失控 有些人是因為過去經歷過激烈沖突(比如從小到大一直看到父母爭吵),所以習慣性回避矛盾,以為不溝通=不吵架。 所以一聽到伴侶提意見,就直接沉默,因為害怕沖突升級。 但溝通真正的目的,不是爭輸贏,而是: 讓兩個人都被聽見。 如果你發現你自己或者你的伴侶一直在使用防御性溝通,而你想改變這種狀態,那可以把你的情況和訴求都告訴咨詢師,咨詢師會幫助你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明天再見~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