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鼓吹 “搞錢” 的時代,我們總盯著暴富風口,卻鮮少留意腳下的財富陷阱。 很多時候,比起賺錢,更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漏財”,賺錢很難,漏財卻很容易,一個不注意,我們辛辛苦苦賺的錢,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漏完了! 接下來我會結合芒格的智慧和大家分享有錢人絕不碰的3大“漏財”習慣,希望你一個都沒有,搞懂這3個習慣,比賺錢可簡單多了,但卻能獲得相當可觀的收益! 你應該聽過“股神”巴菲特吧?你可能不知道,巴菲特把自己取得的那些成就,都算到芒格頭上啦。 他還說:“是查理讓我長了見識,讓我一下子就從啥都不懂變得明白事理了,要是沒有他,我得比現在窮多了。” 芒格啊,就是站在巴菲特背后的那個人,他可有智慧了,那些智慧可值錢啦,不多說了,咱這就開始分享! 習慣1:用 “受害者敘事” 禁錮人生 大多數人認為,向他人傾訴困境、抱怨不公是緩解壓力的有效方式,甚至將 “賣慘” 視為拉近距離的社交手段。 但事實上,長期沉溺于 “受害者敘事”,不斷重復自己遭遇的挫折與不公,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在潛意識里強化 “我不行”“我不配” 的負面認知,讓自己主動放棄改變現狀的能力。 這就像給自己戴上無形的枷鎖,看似在尋求安慰,實則親手斬斷了通往財富與成長的道路。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情緒 ABC 理論指出,真正影響我們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B)。 當我們陷入 “受害者敘事” 時,其實是在不斷強化對負面事件的消極解讀,從而產生更多負面情緒和行為(C)。 神經科學研究也表明,大腦會對反復出現的思維模式形成 “神經通路”,越頻繁地講述自己的不幸,這條消極的神經通路就越牢固,最終將我們困在自我設限的牢籠里。 芒格早年遭遇過諸多挫折,他投資的一家紡織廠持續虧損,最終不得不關閉,損失巨大。 但他從未將這些失敗歸咎于市場環境、合作伙伴或運氣不好。 在復盤時,芒格更多地從自身決策失誤出發,思考為何沒有及時止損,如何完善投資體系,他沒有沉浸在 “受害者” 的角色中抱怨,而是把這些經歷當作寶貴的教訓,不斷優化自己的思維模型,最終在后續投資中實現了更大的成功。 這種不抱怨、主動承擔責任的態度,讓他在面對困境時始終保持清醒,不斷向前邁進。 鄰居曉婷就是 “受害者敘事” 的典型,畢業后她進入一家普通公司,工作兩年晉升緩慢,她便開始四處抱怨:“領導打壓新人”“同事搶功勞”“行業不景氣”。 每次朋友聚會,她都能把話題引到自己的悲慘遭遇上,從薪資低到租房貴,從加班累到遇人不淑。 漸漸地,她錯過了行業轉型的學習機會,拒絕了更有挑戰性的項目,理由永遠是 “反正努力也沒用”。 五年過去,同期入職的同事早已跳槽加薪,而她依舊困在原地,還在逢人就講那些陳詞濫調的 “受害者故事”。 生活中,“受害者敘事” 隨處可見。 有人把職場不順歸咎于原生家庭,有人將感情失敗歸責于運氣不好,有人把沒存款說成 “大環境不好”。 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實則是為自己的不作為開脫,當我們習慣用 “受害者” 視角看待世界,就會失去主動爭取資源、改變現狀的動力,財富與機遇自然也會離我們遠去。 怎么改變這種“受害者敘事”呢? 先去設置 “抱怨計時器”,每次想抱怨時,先給自己 1 分鐘陳述事實,然后強制切換到 “解決方案” 模式,思考可以采取的行動。 接著建立 “成就日記”,每天記錄 3 件自己做到的事,無論大小,逐漸用積極敘事替代消極思維。 最后遠離 “情緒垃圾桶”,減少與總愛抱怨的人的接觸,避免被負面情緒傳染,多與積極向上的人交流。 習慣2:在 “虛假選擇權” 中消耗決策力 我們總以為選擇越多越好,購物時貨比三家,點外賣時刷遍所有菜單,找工作時海投上百份簡歷。 但事實上,過度追求 “選擇權” 會陷入 “選擇超載” 困境,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做出的決策質量反而下降。 更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選擇權,不過是商家或平臺制造的 “虛假繁榮”,看似有無數選項,實則都是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選擇的悖論》中指出,過多的選擇會導致決策疲勞、滿意度降低和后悔情緒增加。 當大腦在海量選項中反復權衡時,會消耗大量認知資源,導致后續決策能力下降,此外,行為經濟學中的 “誘餌效應” 表明,商家常常設置一些看似合理但實則誘導消費的選項,讓消費者在比較中不知不覺掉入陷阱。 在投資領域,每天都有無數的投資機會擺在面前,股票、債券、衍生品等種類繁多,各種投資建議和分析鋪天蓋地。 但芒格從不被這些 “虛假選擇權” 迷惑,他始終堅守自己的能力圈,對于不熟悉的行業和公司,即便市場上有很多人追捧,他也不會輕易涉足。 他曾說:“你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必須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競爭。” 正是這種專注和克制,讓他避免在過多選擇中消耗精力,能夠集中力量抓住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朋友小凱就是 “虛假選擇權” 的受害者。 想買一臺筆記本電腦,他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研究,從品牌、配置到價格,對比了上百款產品,每次即將下單時,又會發現新的 “性價比之王”。 期間他不僅錯失了促銷優惠,還因為過度糾結影響了工作效率,更諷刺的是,最終他選擇的電腦,和最初看中的款式并無太大差異,卻白白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從購物平臺的 “猜你喜歡” 到社交媒體的 “個性化推薦”,從職場中的 “多元化選擇” 到生活里的 “豐富選項”,我們每天都在被海量信息轟炸。 看似掌握了更多選擇權,實則被算法和商家牽著鼻子走,在無意義的比較和糾結中,消耗著寶貴的決策力和時間成本。 怎么避免被消耗決策力呢? 首先要設定選擇邊界,明確核心需求,比如買電腦只關注 “性能、預算、便攜性” 三個維度,排除其他干擾因素。 接著啟用 “20 分鐘決策法”,給每項選擇設定時間限制,20 分鐘內完成信息收集和決策,避免過度拖延。 最后減少主動搜索,關閉不必要的推送通知,減少瀏覽購物、社交平臺的頻率,避免被 “虛假選項” 干擾。 習慣3:用 “經驗主義” 對抗時代變化 人們常說 “姜還是老的辣”,認為過往經驗是成功的保障。 但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過度依賴經驗主義,用過去的方法解決當下的問題,無異于刻舟求劍。 那些被時代淘汰的人,往往不是輸在能力不足,而是敗在思維固化,用陳舊的認知對抗不斷革新的世界,最終錯過新的財富風口。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行業規則、消費習慣、商業模式都在快速迭代。 認知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類的思維存在 “慣性依賴”,一旦形成某種經驗模式,就會不自覺地用它解釋新現象,從而忽視變化中的機會。 盡管芒格有著豐富的投資經驗,但他從未停止學習。 他對新興行業和技術始終保持著敏銳的洞察力和開放的心態,當互聯網行業興起時,芒格和巴菲特一開始持謹慎態度,但他們并沒有因過去的投資經驗而完全排斥。 芒格通過深入研究,逐漸理解互聯網行業的商業模式和價值,最終伯克希爾?哈撒韋也開始投資蘋果等科技公司。 他明白,經驗是基礎,但不能成為阻礙接受新事物的絆腳石,要根據時代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才能在投資領域立于不敗之地。 曾經火爆一時的柯達公司,正是嘎于 “經驗主義”。 作為膠片攝影領域的巨頭,柯達擁有全球領先的影像技術和龐大的市場份額,但當數碼相機時代來臨,管理層卻固執地認為 “膠片才是攝影的未來”,拒絕投入資源研發新技術。 最終,這個百年企業在數碼浪潮中轟然倒塌,被曾經的小跟班富士、佳能超越,那些固守傳統經驗的員工,也在時代變革中失去了職業優勢。 生活中,有人堅持用現金支付,抗拒移動支付;有人死守傳統行業,拒絕學習新興技能;有人沿用老套的管理方法,無法適應年輕團隊。 這些看似保守的選擇,實則讓我們與時代脫節,錯過互聯網、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創造財富的新機遇。 怎么避免用 “經驗主義” 對抗時代變化呢? 首先,每月 “認知刷新日”,固定一天學習新領域知識,閱讀行業報告,參加線上課程,打破思維舒適區。 其次,建立 “反經驗清單”,記錄 3 個因經驗主義吃過的虧,時刻提醒自己警惕思維固化。 最后,主動擁抱變化,嘗試接觸陌生領域,比如學習一門新語言、體驗一種新運動,培養適應變化的能力。 |
|
來自: chenyvwan > 《美國的強大,國民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