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Core私教導師 某IT集團原廣州分公司總經理 “領導為什么總是針對我?” “當初要不是朋友叫我跳槽,我現在已經在原來公司享受分紅、財務自由了。” “我為了孩子這么辛苦地工作,他怎么就不能懂事點,自覺學習?” 當你頻繁這么想的時候,你就要警惕下,自己是不是陷入受害者思維了。 受害者思維,又叫弱者思維,典型的表現是“我沒有錯“,“都是你們害了我”,或者“都是你們對不起我”。 這種思維剛有的時候特別爽。 因為你會發現,原先的各種自責、壓力都沒有了,你還可以反過來指責別人的毛病。 比如,之前做銷售時壓力很大,每次眼看要到手的單輸掉時,心理都特別自責,覺得辜負了領導的信任、浪費了同事的配合。 但自從有了受害者思維后,想法就不一樣了。 因為,這個單我該做的都做了。 之所以沒簽下來,就是因為客戶太挑刺了,領導的指導也不夠,特別是配合的同事太傻逼了。 如果不是他在客戶現場將產品演示搞砸了,這個單早簽了。 你看,有了受害者思維后,不但壓力沒了,人也更自信了,因為到處都是比我差的人,而且都差到拖累我的地步了。 但爽過之后,各種問題就接踵而至了: ◆ 以前雖然覺得自己不行,但至少還能做成一兩件事;現在覺得自己行了,反而一件干成的事都沒有,到處是給我挖坑的豬隊友。 ◆ 以前做事雖然挫折多,但多多少少還能有些成長;現在雖然自己再也沒錯了,但同時自己也沒成長了。 ◆ 以前還是有幾個不錯的朋友,家人也跟自己挺親近的;但現在一個朋友都沒了,家人也跟自己越來越疏遠。 這就是陷入受害者思維后,必然會帶來的危害。 因為你到處撇開自己的責任和壓力,處處指責別人導致了你的問題,久而久之,你的成長就停滯了,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差。 既然受害者思維爽過之后,會有這么大的副作用,我們要如何才能走出來呢? 有三個主要的辦法。 受害者思維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習慣外部歸因。 如果工作沒做好被老板批,受害者會說: 不是我沒好好干,是任務太難,是領導要求過于苛刻,或者是很不幸,進了不適合的公司,碰到了變態的老板。 反正在受害者思維者的眼中,任務一定艱巨,領導必然挑剔,同事必須傻逼。 所以都是你們的問題,我沒有錯,事情不順純粹都是你們造成的,我是被你們拖累或者被你們所害。 為何我們會有這樣的思維歸因傾向呢? 因為“我沒有錯”是一種強大的心理防御機制,既可以撇開自己的責任和壓力,又可以譴責對方。 特別是有受害者思維的人,容易將內部歸因上升到對自我的否定,為了避免這種認知失調,更熱衷于將過錯都歸給對方,強烈要求對方做出改變。 這比反省自我,改變自己要簡單得多。 “我沒有錯”的外部歸因,雖然短期內確實會讓自己更舒服,但長期將過錯歸咎于他人,等于將未來也拱手相讓了。 因此,改變受害者思維的第一步是:少關注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多關注可控的自我因素。 當問題發生,發現自己又準備歸錯于他人或客觀因素時,可以停下來,自問自己兩個問題: ◆ 這個問題,我也有錯嗎? ◆ 若有的話,我做什么改變,可以解決或緩解這個問題呢? 這樣多做自我內省,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就遠離受害者思維了,自我能力也會不斷進步。 除了自我內省,還要注意遠離喜歡外部歸因的人和圈子。 以我帶的私教同學為例。 有個別同學很喜歡外部歸因,交流中最喜歡跟我抱怨公司不行、領導不行、同事不行。 很自然地,一旦私教里的練習不順,她就會抱怨私教產品不行、我這個老師不行。 因為清楚根源在哪兒,對于她我一般都能心平氣和地引導、應對。 但我前兩天,突然發現一個帶了兩個多月的同學,溝通風格大變: 原先是練習遇到問題,就會問我她自己的問題在哪兒,需要怎么改。 現在是練習不好好做了,每次新任務,都會質疑我的安排合不合理,是不是練了就一定會有效果。 我就很好奇,怎么突然變化這么大呢? 我電話這位風格大變的同學交流了下,才發現,原來她跟愛抱怨的那位同學不經意間認識了,兩人一聊天有了一個“恍然大悟”的發現: 我有時練習不順,原來我還懷疑是我自己的問題,現在她也有這個抱怨,那肯定就是老師有問題了。 外部歸因因為更輕松,本就對我們有很大的誘惑力,如果再有人給你帶下節奏,這就跟努力戒煙的人,跟煙鬼泡在一起一樣,很快你就會再次淪陷了。 因此,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要盡量遠離愛抱怨、愛外部歸因的圈子。 否則不小心陷入到了集體受害者思維當中,自己還不自知,甚至自以為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 就像美國制造業的白人藍領一樣,在媒體的刻意誤導下,以為中國才是導致他們生活每況愈下的罪魁禍首,天天叫囂著要對付邪惡的中國。 殊不知,美國的金融資本家才是他們生活困頓的根源。 對現狀不滿時,受害者思維的人的共同態度是“不停地抱怨,不停地推責,但就是從不想,接下來該怎么辦?” 前段時間: 我一做總監的朋友見到我就訴苦: “老板最近吃火藥了,開會不聽匯報只罵人,我一想到開會頭就嗡嗡響”。 我問他,有沒了解老板罵人的背后焦慮什么?有沒想過去解決? 他說,辛苦工作下來只落下被罵,只有委屈不想干,哪里顧得上管老板的焦慮。 我上六年級的兒子回家就抱怨: “今天聽寫又被罰抄了,開學后都沒什么有成就感的事,覺得自己差勁極了”。 我問他,怎么避免罰抄呢? 他愣了一下,說沒想過。 把注意力放在問題上,只會導致怨天尤人;而把注意力放在目標上,則會讓你快速擺脫受害者思維。 具體有短期和長期兩類做法。 1)短期:微調本能反應 面對問題時,長期形成偏負向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模式,都容易把自己往受害者坑里帶,因此可以借助微調本能反應來改善。 比如,問題發生時,將“為什么總是我…“改成”現在該怎么辦會更好呢?“ 2)長期:用成果導向思維替代問題導向 面對問題時,問題導向思維習慣這樣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是誰的錯? 這樣的問責模式,容易制造緊張氛圍,使人本能的想解釋、逃避責任。 而成果導向思維,則是看向未來,重在解決問題。 比如,你可以這樣思考: ◆ 為了達到目標,碰到這個問題,我可以如何做呢? ◆ 除了這個方法,還有其它方法能幫助我達到目標嗎? ◆ 哪個辦法更能夠實現目標呢? ◆ 我現在該做的一小步是什么? 只要你堅信,凡事必有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法,碰到問題優先想辦法,受害者思維也就遠離你了。 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你學習成長的過程。 因為你會挖空心思,激發自己所有的潛能,想盡一切辦法去達到目標。 受害者思維的人總認為,混得不好是時代害了他,是社會對不起他,是政策沒有成全他。 他們在內心本能的認為自己是弱者,總等著別人對自己負責: ◆ 生病了等待別人照顧 ◆ 挫折了等著有人給他鏟除障礙 ◆ 活得不開心了等待別人送來安全感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心理,大多是因為過往處于被寵溺的環境,所以養成了依賴的習慣。 這種期待別人的心理,本質上是選擇權的轉移,習慣了讓別人替自己下決定。 畢竟,不選擇,就意味著不用擔責。 我們在遇到困難時,都渴望有個主心骨為自己拍板一個決定。 這樣一旦出錯了,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要求對方:你說要這樣的,你要為此負責。 但別人憑什么為你擔責?你又能提供什么回報呢? 假如你期待別人為你下決定和擔責,那必然會面臨對方隨之而來的各種要求。 比如,女方出嫁要求天價彩禮,那么婚后自然會面臨男方話語權較高的情況。 破除這種心理的關鍵就是:在有多個解決方案時,選擇讓自己更強大的那個方案。 具體的做法是拿回自己的選擇權。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Adler)提出過一個“課題分離”理論: 要想解決人際關系的煩惱,就要區分什么是你的課題,什么是我的課題。我只負責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負責把你的事情做好。 因此,我們提升盡責感的核心就是,從小決策做起,逐漸奪回自己人生的選擇權,重新接管自己原先交托出去的課題。 比如,工作中遇到不緊急的問題,第一反應不是問領導或同事“我該怎么辦”,而是先自己嘗試去解決。 再比如,學習中遇到問題了,不是報個課程交給老師解決就完事了,而是自己先思考,經過思考產生的疑惑,才會更有解決價值。 當你慢慢拿回選擇權后,你也就形成自我負責的意識,建立起獨立解決問題的自信和習慣了。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能力越強可以解決的問題就越多,可以解決的問題越多你能拿回的選擇權也越多,拿回的選擇權越多,能力又會更強。 這樣就進入一個生生不息的正向反饋了。 受害者思維就如同毒品,剛抽的時候很爽,飄飄欲仙,感覺整個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但抽多了后,就上癮了,而且會讓自己越來越虛弱,到最后連虛假的自信都將不復存在,因為你會弱得解決不了任何一件小事。 并且,到了那個時候,沒有一個人愿意搭理你,就像癮君子最終必然無親無友、孤家寡人一樣,因為人都被你得罪、禍害光了。 因此,一旦識別出自己有滑入受害者思維的傾向后,就需要立即出手,制止這種滑落。 我給你建議了三種制止滑落的方法: 1、扭轉外部歸因傾向:破除“我沒有錯”的心態,多找找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遠離愛外部歸因的人和圈子。 2、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遇到問題了,不是抱怨、推責,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3、拿回自己的選擇權:不依賴別人,讓別人擔責,而是盡量自己決策、自我負責、自我解決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