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的脛骨后叉止點骨折通常需要手術治療,以恢復后叉韌帶張力和膝關節穩定。后叉止點骨折可采用常規切開復位或關節鏡下復位固定,對骨科醫師來說,關節鏡下復位固定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通常行切開復位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后叉止點骨折主要有兩方面考慮:
我們既往推文中介紹過相關內容,可參閱: 2024-11-16 ![]() 2024-10-23 ![]() 后內側倒L型入路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顯露后叉止點骨折的入路,該入路的優勢在于將腓腸肌內側頭連同腘窩后方血管神經全部向外側牽拉,手術風險低,但創傷大。而直視下直接后方入路,對解剖熟悉程度要求高,神經血管損傷風險大。 ![]() ▲ 圖示顯露后叉止點的徑路已經肌肉、神經血管的相對位置關系。MHGC:腓腸肌內側頭;LHGC:腓腸肌外側頭;SM:半膜肌。(圖源:10.1016/j.injury.2020.09.058) 為避免損傷血管神經,同時降低手術創傷。國外學者通過直接劈開腓腸肌內側頭,將腓腸肌內側頭的外側肌肉保護血管神經,在避免損傷的同時可相對縮小手術切口: ![]() 患者俯臥位,膝屈曲20°。在體表標識上,首先標注腘窩后橫紋,與該橫紋平行,作一經腓骨頭的虛線,同時標注半腱肌半膜肌的外側緣: ![]() ▲ 圖示體表標識線。ST:半腱肌;SM:半膜肌。(圖源:10.1016/j.otsr.2024.103939) 手術切口自半膜肌外側,作“倒L”切口,縱行不超過腓骨頭上方(FH)。切開后顯露腓腸肌,切開筋膜,縱行切開腓腸肌內側頭,延伸向下至腓腸肌內1/3與外2/3交界處: ![]() 沿骨膜剝離后,可顯露后叉止點骨折及后叉韌帶: ![]() ▲ 圖示顯露后叉止點骨折。mG:腓腸肌內側頭;PCL:后交叉韌帶。(圖源:10.1016/j.otsr.2024.103939) 顯露后復位可采用螺釘或鋼板固定。該入路的優勢在于:
![]() 劈腓腸肌內側頭的入路,由Badet教授在2012年出版書籍《The knee joint》一書中提出,稱為“mini posterior approach(迷你后方入路)”,故又稱為“Badet入路”: ![]() 在該文中詳細描述了Mini后方入路的徑路(如下圖所示),有需要的兄弟可添加編輯發送《The knee joint》書籍全文: ![]() ![]() ![]() ![]() ![]() ![]() ![]() 【本期文獻】:見文中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