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熱陽郁證【代表方】烏梅丸【組成】烏梅三百枚(500g)、黃連十六兩(48g)、細辛六兩(18g)、干姜十兩(30g)、當歸四兩(12g)、黃柏六兩(18g)、桂枝去皮,六兩(18g)、人參六兩(18g)、附子炮,去皮,六兩(18g)、蜀椒出汗,四兩(12g) 【方歌】烏梅丸中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姜隨,黃連黃柏及當歸,蛔厥肝熱皆可為。 【用法】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潰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 【治法】清肝益肝,通陽瀉肝;安蛔驅(qū)蛔以止痛。 【適應(yīng)證】肝熱陽郁證:口渴,欲飲水而不解,或胃脘灼熱疼痛,或心胸?zé)霟崽弁?,饑而不欲食,食則吐或有蛔則吐蛔,急躁,易怒,口苦,性情不穩(wěn);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等。 【原文應(yīng)用導(dǎo)航】1、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2、傷寒、脈微而厥,至六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fù)時煩者,此為臟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3、蚘厥者,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fù)時煩,此為臟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第十九 7) 4、蚘厥者,烏梅丸主之。(第十九8) 【配伍原則與方法】肝熱陽郁證的基本病理病證是邪熱侵襲于肝;陰津為邪熱所灼;肝氣逆亂。因此,治療厥陰肝熱陽郁證,其用方配伍原則與方法應(yīng)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證機選用益肝清熱藥 肝體陰而用陽,邪熱襲肝,肝熱易灼傷陰津,陰津不得益陽而熱益盛,證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其治當益肝清熱。在用藥時最好選用具有酸能化陰與苦能清瀉的作用。如方中烏梅、苦酒(醋)、黃連、黃柏。 2、合理配伍通陽藥 肝主疏泄條達,邪熱侵襲于肝,最易郁遏陽氣,陽氣郁滯,邪熱內(nèi)盛而不得外散,其治既要清瀉肝熱,又要通陽散郁。再則,因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郁,用清熱藥則不利于肝氣條達,且易郁遏陽氣,其治當配伍通陽藥,通陽更能制約清熱藥清而不寒遏,更有利于清熱藥發(fā)揮治療作用。在用通陽藥時一定要重視劑量的調(diào)配關(guān)系,即必須切中證機,其量大則易助熱,量小則無濟于事。如方中桂枝、細辛、干姜、蜀椒、附子。 3、妥善配伍益氣補血藥 邪熱侵襲并肆虐于肝,肝氣為邪熱所傷;又,肝主藏血,邪熱極易損傷肝血,故其治當益氣補血。如方中人參、當歸。 4、隨證加減用藥 若陰津不足明顯者,加麥冬、石斛,以滋陰和肝;若肝氣郁滯者,加柴胡、枳實,以疏肝理氣;若邪熱內(nèi)盛者,加梔子、竹茹,以清瀉肝熱;若嘔吐明顯者,可加旋覆花、陳皮,以降逆止嘔;若腹痛明顯者,可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氣止痛;若便秘者,可加大黃、檳榔以降泄通便等。 【臨床應(yīng)用指導(dǎo)】1、藥用個性(1)泄熱作用①烏梅、醋味酸,酸有瀉肝之熱,收肝之逆氣,更有收斂固澀; (2)安蛔作用①烏梅之酸,酸能安蛔,使蛔靜而痛止; 方中酸借辛開,收正而不戀邪,苦借甘調(diào),泄熱而滋肝體。諸藥相合,治厥陰肝熱至為允當。又,本方寒熱藥物并用,故可治療病屬上熱下寒證者。 2、藥用共性烏梅丸不僅可主治蛔厥證,還可主治厥陰肝熱證,并對下列所舉病種而具有烏梅丸主治病理特點者,以法用之,則可取得明顯治療效果。 (1)蛔厥證:腹痛或脅下痛,疼痛劇烈時可見手足厥冷,甚則冷汗出,時發(fā)時止,止則如常人。食則吐或有蛔則吐蛔,急躁,易怒,口苦,性情不穩(wěn),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本方可以用于治療消化系統(tǒng)之慢性腸胃炎,慢性腹瀉(五更瀉),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jié)腸炎,肝炎或肝硬化,膽石癥等;循環(huán)系統(tǒng)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脈管炎等;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之癲,精神分裂癥,顱內(nèi)壓增高綜合征等;膽道蛔蟲癥或有休克或伴有腸梗阻,膽囊鞭毛蟲癥,腸道滴蟲癥等;婦科之盆腔炎,房事會陰疼痛,陰道滴蟲癥等;五官科之復(fù)發(fā)性口瘡,慢性角膜炎,慢性咽炎等;泌尿、生殖系統(tǒng)之老年性前列腺炎,膀胱結(jié)石等;以及嗜酸細胞增多性哮喘,頑固性濕疹,糖尿病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用方藥理研究】1、方藥整體功效(1)麻醉蛔蟲作用:對蛔蟲沒有直接殺傷作用,但可麻醉蟲體,明顯抑制蛔蟲的活動能力。 2、單味藥理作用(1)苦酒: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醫(yī)案助讀】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趙某,女,59 歲。2003年7月19日初診。自訴:近3年來口腔潰瘍,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中西藥結(jié)合治療,都未能取得預(yù)期治療效果。 刻診:上下口唇內(nèi)各有如黃豆大小潰瘍面,,舌尖部有火辣樣潰爛,潰瘍周圍呈紅暈,中間呈黃白色,疼痛明顯,大便溏,遇冷則腹瀉加重,怕冷,口干欲飲水,舌質(zhì)紅,苔薄略黃,脈沉弱。診為上熱下寒,其治當溫下清上,以烏梅丸變湯: 烏梅30g,黃連18g,細辛3g,干姜6g,當歸12g,黃柏12g,桂枝3g,紅參9g,附子9g,花椒6g。 6 劑,每日1劑,水煮2次分2服。 二診:口腔潰瘍基本痊愈,大便由溏轉(zhuǎn)為成形,又以前方6劑。 三診:病證悉除,病人要求繼續(xù)服用方藥以鞏固療效,復(fù)以前方3劑。 按:審口腔潰瘍病變證機既有上熱如口腔潰瘍,下寒如腹部怕冷,大便溏,正好符合烏梅丸主治上熱下寒證,以烏梅丸清上熱以療口腔潰瘍,溫暖在下之寒以療大便溏等。方藥相互為用,以建其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