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張大夫。很多人都有愛出汗的煩惱,尤其是夏天,動不動就一身汗。但如果你經常在不熱、也沒怎么動的情況下,還是大汗淋漓,那可能就不是簡單的“體虛”或者“天熱”,而要當心是不是身體內部的“固攝”系統出了問題。 在中醫看來,腎主封藏,就像是我們身體里負責“關緊閥門”的系統。它不僅固藏腎精,也對體液(如汗液、尿液)有管理作用。如果腎氣充足,能夠正常關門閉戶,津液就不會隨便外泄。但如果腎氣虧虛,固攝能力下降,體內的津液就容易失控外溢,表現出來就是異常出汗,甚至大汗不止。 有些朋友一出汗就想著“補肺”,因為肺主皮毛,管汗孔開合。但如果問題根本在腎的封藏失職,光補肺可能就治標不治本了。關鍵還是要增強腎的固攝能力,把“漏液”的源頭止住。 清代名醫張錫純就曾提出過一個思路清晰、用藥精簡的止汗方,僅由三味藥組成:山茱萸、龍骨、牡蠣。 三藥合用,補腎以治本,收斂以固澀,安神以助止汗,結構嚴謹,方簡力專,常用于調理腎氣不固所致的多汗、夜汗、乏力等癥。 之前有一位45歲的男性患者來找我,他說自己最近半年動不動就出一身虛汗,晚上睡覺更是汗濕枕頭,白天經常感覺心慌乏力,腰也酸軟。我見他舌偏紅少苔,脈細弱,辨證屬于腎陰不足、固攝無權。于是在張錫純原方的基礎上稍作加減,以山茱萸為君,配以龍骨、牡蠣,并建議他用煅牡蠣研末外撲輔助止汗。兩周后復診,他自述夜間汗出明顯減少,身體也覺得比之前扎實了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此方適合腎氣不固、虛汗不止的人群,伴隨有乏力、腰酸、頭暈耳鳴等腎虛表現。如果是濕熱內蘊、實熱亢盛所致出汗(如伴有口苦、舌苔黃膩),則不宜使用。 總之,經常異常大汗,別急著盲目斂汗或補肺,也要從腎的“封藏”功能上找找原因。中醫強調辨證施治,找準根源,才能止汗不忘本,恢復身體的平衡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