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醫:理法方藥; 二、中醫理: 1.病因:外因、內因、不內外因; 2.病機:陰陽、表里、寒熱、虛實; 3.病理:氣液食; 三、中醫法: 汗吐下和溫清調補八法; 四、中醫方: 傷寒金匱為基礎+諸家之經典+自己擬定; 五、中醫藥: 神農本草為基礎+諸子百家之長; 2.中醫病因:內因(情志飲食勞倦等)、外因(風寒署濕燥火等)、不內外因(跌打金刃動物等); 中醫病機:氣液食(陰陽)之互動變化; 中醫辨證:以八綱為綱,由外往內,由上往下,由經絡到臟腑挨個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輕重緩急、發展變化和預后; 中醫治療:理法方藥。 3.中醫治病的思維流程: 1.四診合參十問收集病癥(抓關鍵點、主證),并寫在紙上。 2.利用八綱,氣血,經絡臟腑辯證法分析確定人體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氣液食勞,臟腑經絡哪里出了問題,啥問題,病因病機病理為何,最后綜合總結判定為何證。 3.辨證論治,確定八法治法。 4.思考用何成方,并酌情加減之。 5.無特別合適的成方,則自擬新方予以應對治療。 4.中醫辨證之法: 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氣液食、臟腑經絡、肌肉骨筋。 5.醫學就是解決的構成人體組織器官的氣液和食物的變化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