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能料到,在那鄉間看似普普通通的農田之下,竟然埋藏著千年前古國那些風云變幻的往事呢? 2016年,在陜西澄城縣劉家洼村,幾個神秘的盜洞不經意間就撕開了歷史的一道口子。一個從西周延續到春秋時期,可在史書上記載卻少之又少的小國,也隨之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考古發掘現場 在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王莊鎮劉家洼村的西邊,有一處古老的遺址。專家們根據當地的村名,把它命名為“劉家洼遺址”。 2016年年底的時候,這個遺址遭到了盜墓者的盜掘。隨后,當地警方迅速出擊,很快就追繳回了400多件珍貴的文物,這里面有不少是鼎、簋之類的青銅重器。從這些出土的文物可以判斷,劉家洼遺址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高等級墓地。 鑒于這種情況,2017年,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批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渭南市、澄城縣的相關文博單位組成了一支聯合考古隊,開始對劉家洼遺址進行搶救性的發掘工作。在全面、系統地對遺址進行調查,并且詳細地進行勘探的同時,考古隊重點發掘了兩處墓地,其中包括兩座中字形的大墓。 M1出土的銅編鐘 這兩座大墓是南北朝向,東西并排分布的,規模十分宏大,看上去很有王者的氣勢,它們的形制和結構也基本是一樣的,考古專家把它們編號為M1和M2。 墓室的形狀是口大底小,南北兩邊各有一條斜坡狀的墓道。墓室底部的四周有生土做成的二層臺,槨室是緊貼著二層臺搭建起來的,里面有兩口棺材,一大一小,放置在槨室的中部。 在東、西二層臺上,對稱地分布著各兩個“柱洞”,不過洞里面沒有任何木柱的痕跡,這可能和下棺時使用的設施有關。 M1出土的石編罄 從墓室的大小來看,這兩座大墓比同時期同類形制的曲沃晉侯墓、韓城梁帶村芮公墓要大很多,僅僅比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小一點,也比在洛陽發現的、被認為可能是周平王墓的“亞”字型大墓的墓室還要大。 基于現有的種種發現,專家們做出推斷,劉家洼大墓的墓主人身份應當是諸侯國的國君以及夫人級別的人物。 而其余的墓葬均為南北朝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這些墓葬的墓主人身份大致相當于卿大夫或者士這一級別的貴族。 除了上述墓葬,考古隊還對19座中小型墓進行了發掘清理工作。在這19座墓中,有4座曾遭到過盜墓者的侵擾。 此次發掘共出土了300余件組由銅、金、鐵、石、玉、陶、料珠、漆木等不同材質制成的文物。其中,青銅器的數量占比較大,主要可分為青銅禮器、車馬器和兵器這三大類。從文化風格方面來看,這些文物以周文化為主導,同時也包含了一些具有秦文化因素的器物。 M1出土的銅簋 在墓地中,出土了刻有芮公、芮定公、芮太子白等字樣的銘文銅器。這些出土器物的銘文都與“芮”這個字有關,且未發現與其他國別相關的文字材料。基于這一情況,可以判斷劉家洼遺址應該是春秋早中期芮國的一處具有都邑性質的遺址。 在M2墓中發現了芮公的銅器,再結合該墓葬的規模來看,推測這座墓的墓主應該是春秋早中期芮國的一位國君。 M1墓由于被盜情況較為嚴重,雖然沒有出土帶有銘文的銅器,但根據該墓葬的規模、出土的隨葬品以及大量兵器來推斷,這座墓的墓主也應該是一位芮國的國君。 在M3墓中發現了兩件帶有芮公銘文的銅鼎。這座墓的規模僅次于M1和M2這兩座中字形大墓,而且墓中并未發現任何兵器。此外,M3墓距離M2墓僅有4米之遙。綜合這些因素,推測M3墓的墓主有可能是一位女性,或許就是M2墓主芮公的夫人。 M1出土的銅戈 “芮”這一地名,自商代起便已在各類史籍中留下記載痕跡。談及芮國國都的具體地理位置,歷史上向來存在多種不同的觀點與說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芮國國都就在如今的山西芮城;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其國都位于如今的陜西韓城或者陜西大荔。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芮城、陜西韓城以及陜西大荔這三個地方,彼此間地理位置較為接近,恰好處于陜西、山西、河南這三個省份的交界地帶。 北宋時期所編撰的《廣韻》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其后為齊、甫、申、呂、紀、許、向、芮。” 從這段記載能夠合理推測,最早的芮國極有可能是姜姓。在商朝時期,姜姓的芮國就坐落在山西芮城,并且與當時的虞國相互毗鄰。 中型墓葬M20 《史記·周本紀》中明確記載,諸侯國虞國和芮國之間發生了糾紛,雙方爭執得極為激烈,誰也不肯讓步,實在沒有辦法解決,便打算請西伯侯姬昌來幫忙仲裁。 當他們來到周地后,看到周國的人們相互之間謙遜禮讓,無論是長輩還是晚輩,都遵循著良好的禮儀規范。這讓他們內心感到十分慚愧,不禁說道:“我們所爭執的事情,在周國人看來是極為羞恥的,我們還去哪兒呢,去了也只會自取其辱罷了?!?/span> 于是,他們便相互禮讓著離開了。其他諸侯聽聞了這件事情后,但凡遇到矛盾糾紛,都會紛紛前來找姬昌進行評判。 在那個時期,姬昌還僅僅是一位諸侯,然而他卻已然成為了天下諸侯們心目中的道德楷模。 這一事件,無疑成為了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事,周人將這一年稱作西伯昌受命元年。此后,眾多諸侯紛紛擁護、推戴姬昌,于是姬昌正式稱王,史稱周文王。 小型墓葬M34 公元前1046年,武王發起討伐紂王的戰爭,隨著商朝的覆滅,位于河東地區的芮國也隨之消失不見。而幾乎就在同一時期,在黃河的西側,出現了姬姓的芮國。 姬姓芮國屬于伯爵封國,其首位被封的國君已經無法考證其具體身份了。不過,芮國的歷代國君在周王室中,長期以來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地位十分顯赫。 例如,南方的巢國前來向周王朝進行朝聘時,芮國的君主便已經受命創作了詠贊的作品《旅巢命》,這一情況與西周時期芮伯長期擔任重要輔臣的角色是相契合的。 基于以上種種情況,我們大致可以推測,芮國的首位被封國君應當是文王的嫡系宗親。 M34出土的金絲繞環 到了春秋早期,芮國經歷了一場長達八年的政治動蕩。據《左傳》記載,此事發生于西周末至春秋初的過渡階段。當時芮國君主為姬萬,世稱芮伯萬。 芮伯萬因過度寵幸姬妾,引發其母仲姜的強烈不滿。仲姜盛怒之下,將芮伯萬逐出宮廷。走投無路的芮伯萬被迫前往同屬姬姓的魏國尋求庇護。 鄰近的秦國觀察到芮國內亂,認為有機可乘,遂發兵攻芮。不料此戰秦軍失利,未能達成預期目標。但此次失敗并未動搖秦國吞并芮國的野心。 同年冬,秦國聯合周王室與虢國共同出兵,目標直指芮伯萬藏身的魏國。聯軍成功俘獲芮伯萬并將其控制。自此,芮伯萬開始了一段顛沛流離的寄居生涯,或許他早已斷絕了重返芮國的念想。 M2出土的列鼎 命運轉折出現在秦憲公逝世之后。秦國因內部政治變動,出于戰略考量決定送還芮伯萬。公元前707年,在支持他的戎人部落協助下,芮伯萬被接至韓城地區。約公元前702年,芮伯萬在韓城重建芮國政權。 在此過程中,秦國始終扮演主導角色:作為首個介入芮國內政的外部勢力,全程參與國君廢立事宜,最終親手將芮伯萬送歸故國。此系列事件標志著秦國勢力已深度滲透進了芮國,形成事實上的依附關系。 如同多數依附強權的邦國,芮國最終難逃被宗主國吞并的命運。秦穆公二十年,秦國先后滅掉梁、芮二國。自周武王伐紂算起,立國約四百年的姬姓芮國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M3出土的芮公銅鼎 此次考古發現的澄城劉家洼遺址,年代屬春秋早中期。從墓葬形制、喪葬習俗等文化特征,以及出土的七鼎六簋、五鼎四簋青銅禮器組合,特別是刻有"芮公""芮太子"銘文的青銅器來看,該遺址應系芮國后期都城與墓地的所在。 推薦個出游神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