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建筑古埃及人在建筑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至今仍矗立在尼羅河畔的巨大金字塔、神廟等,是古埃及人高超建筑技術(shù)的最有力的證明。古埃及人發(fā)明的柱廊、方尖塔的建筑形式,對西方的現(xiàn)代建筑仍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從以金字塔為代表的陵墓、宮殿、城堡、城市、花園等可大致看出古埃及建筑的一些特點。 ![]() 1.金字塔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他們認為人死后仍能繼續(xù)生活,因此十分重視對墓葬的營建。墓葬的構(gòu)造與日常生活的習慣基本上保持一致。文明時期的埃及墓葬可分為:馬斯塔巴墓、金字塔墓和巖窟墓,其中以金字塔為代表的國王墓,更能反映出古埃及人的建筑技術(shù)的發(fā)展變化。 金字塔墓是在馬斯塔巴墓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最早的金字塔是第三王朝左塞王在薩卡拉墓地建造的階梯金字塔。其階梯金字塔四周共有6層階梯,高約60米,底邊東西長約140米,南北長118米,塔內(nèi)有建深約28米的墓室,并包括了走廊和墓道。塔周有高10.4米、東西長277米、南北長545米的石灰石圍墻,墻內(nèi)有庭院和祭殿、廳堂等。這座金字塔的建造標志著古埃及建筑史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首次采用了全部以石料的建筑形式,而在此以前多以土坯修筑墓葬,但這座金字塔還保留著早期陵墓的一些特點,如嵌入壁中的圓柱和天花板的托梁,都是采用石頭模仿早期建筑中使用過的成捆的枝條和橫梁。第四王朝時,金字塔的形狀逐漸變?yōu)槿切危议_始采用大塊石灰石和花崗石,改變了第三王朝時使用小石塊的傳統(tǒng)。 古埃及最著名的金字塔墓是斯奈夫魯王的繼承者胡夫、哈夫拉和門卡烏拉在開羅附近吉薩修建的三座,其中尤以第四王朝胡夫金字塔最為壯觀。這座金字塔原高146米(現(xiàn)為137米),塔基每邊邊長230米,用了大約平均重2.5噸的230萬塊石材砌成。入口位于塔身北側(cè),高出地面的20米處。在塔中心地下30米處,有一被廢棄的墓室,有斜坡墓道與入口相通,估計是原設(shè)計的墓室。沿入口不遠處的一條向上通行的甬道可到達第二個墓室,即所謂的"王后墓室"。從王后墓室再向上走便可到達最上面的國王墓室,這里放置著胡夫的花崗巖石棺。國王墓室高約6米,用一塊重400噸的大石板覆蓋,其上筑有5層空間結(jié)構(gòu),以減輕蓋石的承重,最上層用巨石筑成三角形尖頂。它無論在規(guī)模上還是在建筑設(shè)計及結(jié)構(gòu)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被人們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希羅多德認為古埃及人"僅為了采運石料修筑一條從采石場到工地的平滑的石板路就用了10年時間,參加筑路的奴隸每10萬人為一批勞動3個月,然后又用了20年才把金字塔建成,也是每10萬人勞動3個月為一批",據(jù)推測,古埃及人當時使用了杠桿、滾木和木制十字桿來運輸這些石塊,建造了如此巨大的建筑物。然而他們是怎樣進行施工如何定方向和直角等,至今都還是未能解開的一個謎。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座金字塔的建筑師是伊姆霍特普,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有姓名留下的建筑學家。 ![]() 2.神廟埃及的神廟可分為祭神廟(包括太陽廟)和祭王廟兩大類。從前王朝時代到早王朝時代神廟大多是以泥糊蘆葦為墻,以木為頂?shù)暮唵谓ㄖT诘谝煌醭瘯r開始以泥磚修建神廟,如耶拉孔波利斯的何露斯神廟。古王國時代以后的神廟,大多數(shù)是用大石塊和泥磚修成的,以太陽神廟居多,如第五王朝國王尼烏謝爾的神廟,就是國王為奉祀太陽神位而建的神廟。這座神廟有石建入口和甬道通往寬敞的空庭,空庭陽光普照,部分地方圍有帶頂?shù)倪^道,壁上有雕刻圖像,廟庭的中央,在一個截頭角錐體的基座上,有一座巨大石料壘成的太陽神象征物——粗矮的方尖碑。 新王國時代以后建造了許多祭祀供奉某一種神的神廟,其中以阿蒙神廟最多,它們多數(shù)是用石材建造,有石英巖、石灰?guī)r或花崗巖、雪花石膏等,建筑結(jié)構(gòu)趨于一致,有些構(gòu)造以左右對稱為原則,在塔門的背后建中庭、多柱室和圣所三部分,另外還建有很多附屬室,室內(nèi)的壁上刻有裝飾性浮雕內(nèi)容表現(xiàn)祭祀國王和神的儀式,神廟前的大道上排列著許多獅身人面像,整個神廟建筑宏大,雄偉具有強烈的宗教感染力。王朝時代的神廟現(xiàn)都只剩下殘跡了,而現(xiàn)在保存完好的幾座神廟都是托勒密王朝或羅馬時代修建的。 3.宮殿、民居、花園在羅馬征服埃及以前民用的建筑物依然是使用土坯,即便是宮殿也是如此,例如泰爾阿馬納的阿門霍特普四世的宮殿十分氣派,但它的正面卻只是部分用石料建造,其過道和裝飾有圖畫的天花板都是用土坯建造成的。王宮中部房間和私人住宅不同,是沿一條總軸線排列的,有四周陳列國王雕像的大庭院,帶圓柱的高聳的門廊,帶圓柱的橫殿,后面是內(nèi)廳。在首都北面的小宮中間部分也是沿一條軸線排列的,王族居住的宮殿在大宮附近,有穿街天橋與大宮相連。 從阿馬爾奈和馬爾卡塔遺址留下的遺跡分析,王宮、貴族們的房屋面積大,多為兩層,平面大致呈方形,有正門大廳、大客廳、寢室、房柱多為木質(zhì),房壁上涂有一層灰泥,早期的圓柱是和墻連成一片,后來才單獨豎立。 古埃及人常把圓柱的柱頂?shù)耔彸珊苫ǎ埳莼蚱渌参锏男螤睿苡兴囆g(shù)韻味。 相比之下普通市民居住的房屋則顯得較為簡陋,多為一層建筑,由圍在一間矩形大房,四周的幾間房屋組成,房屋面積都較小。 古埃及人十分注重對花園的設(shè)計和布置,即使窮人也設(shè)法在他們房屋周圍狹小的庭院里種上幾棵樹,而達官貴人的花園在面積和豪華程度上都很可觀,在第三王朝時期,凡是高級官員都有面積達2.5英畝以上的花園,園內(nèi)由人工挖出一個或幾個池塘,池塘內(nèi)可蓄水澆花,還可養(yǎng)魚,有的池塘面積很大,可以行船,如斯尼弗魯?shù)耐鯇m池塘。一般較高級的花園中,還常在池塘邊修建一座小的木亭,房主人可以在此招待客人,欣賞園中的景色。可以說古埃及人的花園已具備了園林建筑的性質(zhì)。 ![]() 4.城堡與城市城堡從第一王朝就開始誕生了,它們是用于防止反叛,保護貿(mào)易的,建于第十二王朝的布亨城堡,其長軸與尼羅河平行,呈長方形,面積為172×160米,到第十八王朝時,面積擴展到500×\u65298X00米,有的城堡建在山丘上,有的則建在綠洲島上,它們隨地形的不同有所不同,城墻一般由泥磚砌造,厚達數(shù)米,城外挖有壕溝,其內(nèi)有神殿,泥磚建造的房屋及其他設(shè)施。 公元前1895年塞索斯特里斯二世時,在卡洪城修建了長方形的城墻,城內(nèi)既有行政用的建筑物,也有居住用的建筑物,通過考古發(fā)掘已發(fā)現(xiàn)了近250所工匠的住房,它們是沿著一條4米寬的街道一排排建起來的,這條街通向一條8米寬的中央大街,每座住房占地100-125平方米,全部是平房,共有12個房間,城市的另一地區(qū)則是貴族們的市區(qū)住宅,房間有的多達70間,還有一些房屋比較簡陋,但比工匠們居住的房子大得多,這些房屋也是沿著同城墻平行的直線街道建造的,街道中心都有一條排水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