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注武宗 學 天下武功 樁派功 萬拳起于樁·無樁無功夫 ![]() 以武學打開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無懦夫 頸椎區域的僵硬、疼痛以及由此引發的肩臂不適與肢體麻木,已成為困擾現代人的一大頑疾。常規的醫療方法雖多,但效果往往因人而異。在此背景下,站樁功展現出其獨特的調理價值。某患者曾因頸椎骨質增生導致頸肩劇痛、左手麻木,遍訪醫院采用多種方法卻收效甚微,后通過系統習練這套特定的站樁功法,不僅癥狀完全消失,復查時更發現骨質增生已基本消除。 該案例中所習練的站樁功并非單一的靜止站立,而是一套包含預備、引導、核心動作與收功的完整體系,其設計精妙,層層遞進,旨在系統性地調理頸椎及其周邊區域。 【練法步驟】 1、預備式 練習者兩腳平行站立,雙腳間距與肩部寬度相同,兩手自然垂放在身體兩側,掌心朝向身體內側,十個手指微微彎曲。全身保持放松狀態,雙眼輕輕閉合,舌頭輕抵上腭,采用鼻子吸氣、鼻子呼氣的呼吸方式,保持心情平靜、態度溫和,將氣息下沉至丹田部位,排除心中所有雜念,意念集中在百會穴上。 2、雙回氣 保持預備式站立片刻后,練習者深吸一口氣,同時兩手翻轉手掌,使掌心朝向上方,緩慢將雙手向上托起,動作如同捧著一個氣球,將氣息貫入百會穴。之后再次深吸一口氣,雙手再次翻轉手掌,使掌心朝向下方,緩慢將雙手下降至丹田部位,接著雙手沿著帶脈移動至身體后方,掌心朝向身體外側,隨后再次翻轉手掌,雙手如同捧著氣球一般,將氣息貫入丹田,最后恢復預備姿勢。 3、點頭功 承接上一個動作,練習者引導丹田之氣經過會陰穴,沿著督脈上行至印堂穴。用意念引導氣息,以頸椎為軸心,帶動腰椎進行動作。頭部先向前點動,再向后收回,過程中在心中默默計數。向前點頭時,雙腳和十個腳趾稍微用力抓地;頭部向后收回時,盡量將頭部向后仰。頭部完成一次前點后收的動作算 1 次,總共進行 99 次。 4、頸功 完成 99 次點頭功后,練習者引導丹田之氣經過會陰穴,沿著督脈上行至百會穴。用意念帶領氣息,以頸椎為軸心,帶動腰椎,按照順時針方向緩慢劃一個 180 度的圓弧,同時在心中默默計數。頭部完整旋轉一周算 1 次,總共進行 99 次。之后再按照逆時針方向重復同樣的動作,次數與順時針旋轉時相同,也是 99 次。 5、甩手功 完成 99 次頸功后,練習者引導丹田之氣經過會陰穴,沿著督脈上行至雙手勞宮穴,雙臂自然擺動,過程中在心中默默計數。擺動的要領如下:雙手的十個手指微微彎曲并下垂,先稍微用力,將雙臂向后甩動;然后讓雙臂自然擺動回來,擺回時雙臂絕對不能用力,要做到 “前松后緊” 的狀態;甩手時要保持上半身虛靈、下半身穩固,同樣遵循 “前松后緊” 的原則;雙臂向前擺動時,雙腳的十個腳趾用力抓地;雙臂向后擺動時,兩個腳跟稍微向上提起,雙臂盡量向后甩動,頭部也盡量向后仰。雙臂完成一次前后擺動算 1 次,總共進行 99 次。 6、左右擺手功 完成 99 次甩手功后,練習者引導丹田之氣經過會陰穴,沿著督脈上行至雙手勞宮穴。進行擺動動作時,左手前臂擺動至身體背后,掌心朝向外側,右手掌擺動至左肋部位,掌心朝向身體內側。隨著雙臂的擺動,上半身同時向左側轉動 45 度,之后再向右側擺動回來,擺動時的手部動作與方向和向左側擺動時相同。過程中在心中默默計數,雙臂完成一次左右擺動算 1 次,總共進行 99 次。 7、左右拍打功 完成 99 次左右擺手功后,練習者引導丹田之氣經過會陰穴,沿著督脈上行至雙手勞宮穴,兩臂同時向左側擺動。擺動時,左手前臂擺動至命門穴,掌心朝向外側;右手掌擺動至左肩肩部,掌心朝向下方。借助雙臂擺動的力量,用右手掌拍打左肩肩部,同時用大拇指的根部拍打左頸頸部,之后雙臂自然向右側擺動回來。擺回時,右手前臂擺動至命門穴,掌心朝向外側;左手掌擺動至右肩肩部,掌心朝向下方。借助雙臂擺動的力量,用左手掌拍打右肩肩部,用大拇指的根部拍打右頸頸部。過程中在心中默默計數,完成一次左右拍打算 1 次,總共進行 99 次。 8、收式 完成 99 次左右拍打功后,練習者引導丹田之氣經過會陰穴,沿著督脈上行至雙手勞宮穴,翻轉手掌,使掌心朝向上方,深吸一口氣,在呼氣的同時將雙手向上托起,動作如同捧著氣球,將氣息貫入百會穴。之后吸氣,再次翻轉手掌,使掌心朝向下方,緩慢將雙手下降至丹田部位。隨后雙手自然垂放在身體兩側,接著吞咽津液 3 口,雙眼睜開,平視前方片刻后完成收功,恢復預備式。 練習這套動功時,在開始的 1~2 周內,需用意念配合練習,期間頸部或腿部關節若出現 “嚓” 的響聲,屬于正常現象,無需在意。練習 2~3 周后,身體便能自發完成整套功法。收功后若身體仍有多余動作(如前后擺動),不必驚慌,只需將意念集中在雙腳的涌泉穴上,在心中默念 “停下”,1~2 分鐘后多余動作便會停止。 【說明】 預備式:練習者雙腳平行與肩同寬,全身放松,心平氣和。這是一個身心同調的準備過程,通過“氣沉丹田”與“意守百會”的指引,將浮躁的思緒沉靜下來,使身體從日常的緊張狀態中解脫,為后續的氣血調動和經絡疏通創造一個理想的內在環境。 雙回氣:這是氣機引導的關鍵步驟。練習者通過雙臂的開合、上托下按,配合呼吸,模擬捧氣貫頂、回氣歸田的過程。這并非簡單的肢體運動,而是一種意念與形態的結合,旨在主動激發和引導內氣,使其在人體的中軸線,特別是任督二脈上形成初步的循環流動,為后續針對頸部的核心鍛煉做好能量儲備。 功法的核心部分是“點頭功”與“頸功”。點頭功要求以頸椎為軸,帶動腰椎進行前后點頭與后仰的動作,并重復99次。此動作的精髓在于“用意引氣”,引導丹田之氣沿身體后側的督脈上行。前點時十指與雙腳抓地,后收時頭部盡力后仰。這個動作直接針對頸椎的屈伸功能進行鍛煉,通過有節律、大范圍的活動,能夠有效拉伸頸部后側緊張的肌群與韌帶,改善椎體間的力學關系。從中醫經絡理論來看,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其循行路線貫穿整個脊柱 。通過點頭功的動作并配合意念引導,可以強力激發督脈的氣血運行,如同疏通河道一般,沖刷頸部經絡的瘀滯之處,從而緩解疼痛。 緊接其后的“頸功”,則是以頸椎為軸的水平旋轉劃圈,順逆時針各99次。這一動作從不同維度活動頸椎關節,進一步增強了頸部的靈活性和穩定性,是對點頭功垂直方向拉伸的有效補充。持續的旋轉運動能促進頸部更深層次的血液循環,為受損的椎間盤和周邊組織帶來更豐富的營養,帶走代謝廢物,這對于緩解炎癥、修復組織具有重要意義。 在核心頸部鍛煉之后,功法設置了“甩手功”、“左右擺手功”與“左右拍打功”作為輔助與延伸。甩手功講求“前松后緊,上虛下實”,通過雙臂的后甩帶動頭部后仰,進一步放松肩背,并將氣血引向四肢末梢的勞宮穴。這不僅能緩解因頸椎問題導致的肩臂脹痛,還能通過整體的協調運動,平衡全身氣機。左右擺手功與拍打功則通過腰部的轉動,帶動雙臂對肩頸、腰背區域進行拍打。這種拍打是一種直接的物理刺激,能夠有效松解長期緊張的肌肉筋膜,即中醫理論中的“經筋” 。拍打肩井、頸側等區域,相當于一種自我按摩,能即刻改善局部氣血不通的狀況,對于緩解肌肉僵硬和疼痛有立竿見影之效。 最后的“收式”通過再次捧氣貫頂、回氣歸田,將鍛煉過程中被充分調動的氣血收歸于丹田,使身體從動態的鍛煉狀態平穩過渡到靜態的寧靜狀態,達到“藏精于內”的養生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