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的藏珍中,明代書法家王問的《自作詩卷》堪稱草書長卷里的逸品。這幅紙本手卷縱25.7厘米,橫卻達(dá)585.6厘米,墨色流轉(zhuǎn)間,既藏著文人的詩心,又奔涌著筆鋒的豪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王問是明代中期頗具個(gè)性的書畫家,詩書畫皆能,尤其草書不循俗格。這幅長卷寫的是他自作詩,詩與書相契,本就少了抄錄他人文字的拘謹(jǐn)。開篇“客從江南來”幾字,起筆尚帶幾分從容,行筆沉穩(wěn)中藏著提按變化,墨色濃淡隨節(jié)奏自然過渡——可見他落筆時(shí)并非一味求快,而是先以詩意為骨,讓筆鋒跟著心緒走。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越往后,筆勢(shì)越發(fā)開張。“風(fēng)急雁飛高”一句,筆畫忽然連帶增多,“急”字右豎如劍出鞘,順勢(shì)牽出“雁”字的撇捺,似雁群掠空時(shí)的舒展與迅疾。這類連筆卻不顯得雜亂,因他始終守著“筆斷意連”的巧思:哪怕兩字間墨線中斷,下一筆的起勢(shì)也必與前筆呼應(yīng),像山間溪流遇石暫分,繞過后仍奔涌向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最妙的是墨色的“破”與“留”。長卷中段有幾句寫秋景的詩,“疏林墜晚紅”的“疏”字用枯筆擦出,筆畫邊緣帶著飛白,真如秋葉經(jīng)霜后的干瘦;緊接著“泉聲咽石根”,又換了濃墨重寫,“咽”字的豎彎鉤飽蘸墨汁,落筆處墨色暈開,恰似泉水在石間回旋的沉緩。枯潤交替間,不僅見筆墨功夫,更見他觀物的細(xì)膩——仿佛寫詩時(shí)見了秋景,落筆時(shí)便讓墨色跟著景致走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落款“王問書于錫麓精舍”八字,筆鋒忽然收住了狂放,變得端凝起來,像奔馬收蹄立在坡前,既呼應(yīng)開篇的沉穩(wěn),又藏著“書罷意猶未盡”的余韻。整幅長卷看下來,5米多長的紙幅竟無一處懈怠,可見他當(dāng)時(shí)書寫時(shí),是將詩的情、筆的勢(shì)、心的境融在了一起。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明代草書多追張旭、懷素的狂放,王問卻能在狂放里留幾分文人的清雅。這幅《自作詩卷》不用刻意炫技,只憑詩心馭筆,反倒讓后世見了:好的草書從不是筆畫的堆砌,而是筆墨跟著心性走,走得真了,自然就有了打動(dòng)人的力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