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求卦和起卦? 這個問題有點復雜,但一點都不神秘。這要把孔子《系辭上傳》一段原話用現代漢語意譯,并加適當說明才能講清楚。可是,如果我們不能舉一反三,老是胡亂的猜譯,找不到對應的,無論是自然的還是數理的根據,就會把它變成絕學,使其高深莫測,讓您永遠不知所以然。我們先慢慢從其他地悟性中去引入。 《系辭上》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意譯:一三五七九,這是陽數,奇數也叫天數;二四六八十,這是陰數,偶數也叫地數。這樣,陽數有五位,陰數也有五位,把它們的各自五位相加,于是各有得數。奇數相加得 25,偶數相加得 30。再把兩得相加等于 55。這個 55 就是天地二數的共生數。用這個共生數來推算世間萬物的變化,可以叫神出鬼沒、無所不通了。 關于數理與時空的關系,我們前問已經詳細解答,天圓地方總以天數 90 度為歷數和地數 60 度為空間數同時展開(見 16 問示意圖。)這說明陽數=時辰數即時間數,(其函)陰數=方位數即空間數。正好跟量子力學對時空的觀察回答一模一樣。光粒子與能量傳播呈:波粒二象性。這是定義一。粒子相互湮滅(當然指正負兩種)這是定義二。正因為粒子相互湮滅,因而測不準。這是定義三。 于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假想告訴我們:當物體被加速到與光同步的速度,那么時間也就停止了。隨著宇宙飛船的上天,發現時間與速度相干,量子力學成立。愛因斯坦是對的。于是光能利用頻繁起來,IT 信息呼之欲出。 現在我們知道,銀屏的影像成形,是光粒子的點針傳播。點針密度越大,影像就會越清晰。而聲音傳播靠電(能)波。這就叫一明一暗,陰陽互根。陽就是“光”線,陰就是“能”波。孫悟空怎么翻,總在如來佛祖的五指間,干嘛不老老實實修佛,非要自稱齊天大圣,把個所謂的科學概念,簡簡單單的道理,全部搞的晦澀難懂? 于是,我們只要稍微對照一下我們祖先,關于天圓地方所觀察到的角度成數,它總始終如一,可以無限度的同步展開。那么,根據這一不變的定理,我們就可替量子力學做總結,下出與之完全相同的定義,那就是:時間=速度。速度=(波粒二象的)光能位移。光能位移=空間。你當然也可以把它說成是現代量子力學的陸氏三大定義。 但是,我可告訴你,這并不是我的發明。我也不是工具儒,會搞數、理、化,只是講易理,會照祖宗文化畫瓢,結合現代科技成就,幫他們進行總結罷了。但各位看官讀后,一定也同時明白了,這些所謂的艱深道理。 而天圓地方的角度成數,跟時空同步演化一樣,始終不變,可它成因的奇點何在?這是數學家,也是天文學家象瘋子一樣,一直在追根的問題,他們把所有的加減乘除方法找盡了,各種進位制都使用過,不得其門而入。 一個在 17 世紀叫萊布尼茨的德國人,他讀中國《易經》有所悟,發現八卦是陰陽二爻的二進制,并用 0 和 1 表述陰爻和陽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到了現代美國人馮諾伊曼用它編程,搞出了今天的 IT 科技,信息技術,云計算。這樣,我們就又可幫忙總結下定義了:光能位移=陰陽二進、01 排序。這就能把它 IT 技術的基本原理簡簡單單,明明白白表述清楚了。 總之,打個形象的比方,無論多么高明的現代科技,它都是我八卦學養出來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可很快認識它。這就是中華文明,易學文脈,道統文化的本領。有了這么一段學易的啟迪引子,再來講排卦,你就不會再被人騙說這是“封建迷信”了。這也是我們要為自己祖宗繼絕學的目的所在。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可不想唬弄人,賣弄自己會寫作,為了“巧言令色”騙稿費,從而害人害子孫。 ![]() 再說怎么起卦,《周易.系辭上傳》子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數應該是五十五,這里起卦說五十。這就讓歷代儒者百思不得其解了。是錯了簡牘的原因呢?還是后儒傳寫筆誤?歷史上有很多爭論。鄭彝元先生的解釋很有道理:八卦演陰陽,陰陽論五行,五行藏在大衍之數中,排卦當然只能用 50。這就解釋清楚了,接下來的文字就好意譯了。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意譯:(天數 13579 相加共 25;地數 246810 相加共 30。天地總數相加 55。)稱之謂 “大衍之數”即宇宙萬物由此衍生。求卦是用天地總數減卦畫 6=49 根(策)蓍草。隨手將這 49 策一分為二,以象征陰陽兩儀。 再隨意從兩邊的蓍草堆中,任意取出一根放在無名指夾中,這叫掛一以象征天地人三才。 然后將所剩 48 根分開的蓍草,各邊都每四根一攏。這叫揲(she)之以四。用這四根(策)蓍草象征春夏秋冬。每四根攏后再看兩邊各自余數(如左堆之策余 1 右必 3;左 2 右必 2;左 3 右必 1;左 4 右必 4。4 也算余策。) 再把兩邊余策夾放左手中指間,這叫歸奇于扐(le,)以象征三年一閏。(這樣第一次抽走余策后的總策數只有兩種情況,不是 44 策就是 40 策。)于是把它再合攏分一次,以同樣的辦法再求余策,再扐一次。用以象征五年兩閏(這樣抽走的余策同樣不是 4 就是 8。) 再把左右兩堆蓍草合攏(總策數也只有兩種情況,不是 40 就是 36。)將其再分再扐一次取走余策。最后左右策數合攏來,就可求出卦爻一畫。(結果只有四種情況,24 策,28 策,32 策,36 策。然后以 4 除,分別得商數 6、7、8、9。奇數為陽爻。偶數為陰爻。9 為老陽,6 為老陰。老陰老陽為變爻。) 所以得十八次分分合合,才能求出六個爻畫成一卦。如果求出乾卦,每爻需得 4×9=36 策。36 策×6 爻=216 策(蓍草。)假如求出是坤卦,每爻需得 4×6=24 策。24策×6 爻=144 策(蓍草)。(注:而現在的人是用三個銅錢去丟卦,手擲銅錢落地,三個正面為老陽,三個反面為老陰,正反反為少陽,反正正為少陰。這是朱熹告訴的方式,替個人算算小命可以,測國是的重大抉擇,是絕不能采用的。) 乾卦蓍數取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蓍數取象一百四十四策(參讀第 16 問答題)乾坤兩卦共三百六十策,相當于陰歷年與陽歷年的中間數(365 天與 354 天的平均數。)這樣乾坤陰陽各 192 爻的總策數,分別與陽干一年 36 周相乘和與陰支一年 24 節氣相乘之積的相加便有 11520。這個數就是世間萬物的衍生數(因為萬物都在一年四季中出生成長)。可見,所謂求卦預測,全部都是天文地理的演化數據。而況孔子自己也說:“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qi 古其字)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說明求卦有兩種用途:求德求利各不同,故吾崇(從)孔子。盡管明白相關《易》理(也可說比那些術數騙子懂得多),但從不去深研謀利的術數預測去算命。 所以,求卦起卦必須通過分二、掛一、揲四、歸奇這個四營的步驟,才能筮得《周易》該有的卦形。分三六一十八次的同樣步驟,才能求得完整的一卦,這還是不談變卦和互卦的小成卦。只有在這一基礎上引伸出來,進而觀察各種變爻關系,上下關系,互動關系,才能觸類旁通,把各種可能因素算清楚,則行事才能無不有始又有終(不做虎頭蛇尾的無功之事)。 ![]() ![]() 易經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它對中國文化、哲學、文學和藝術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重要的貢獻。民間絕學傳承《易經》答疑百問,原著——陸聲俊,南山整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