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渡大渡河17勇士”的隊長熊尚林,卻在1942年帶著一個參謀兩個警衛員離開了部隊,最后還被自己的參謀打死,其中發生了哪些隱秘? 麻煩各位讀者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留下您的精彩評論與大家一同探討,感謝您的強烈支持! 提起“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很多人知道這個英雄壯舉,但很少有人記得那位率領第一批八名勇士沖鋒的連長,熊尚林。 這位本該在共和國將星譜上閃耀的名字,卻因一場令人扼腕的悲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9歲。 熊尚林,1913年生于江西高安貧苦農家。 1930年,17歲的他參加紅軍,在紅1軍團1師1團1營2連成長。 他作戰勇猛,性格火爆直爽,是營里最鋒利的尖刀。 長征時,他的團長是楊得志(后為上將),營長孫繼先(后為中將)。 1935年5月,中央紅軍被蔣介石大軍圍堵至大渡河安順場渡口。 這里水深流急,漩渦密布,對岸有敵軍重兵把守。 紅軍僅找到一條小船。 強渡任務交給了紅1團。 營長孫繼先第一個想到的突擊隊長就是熊尚林! 5月25日清晨,熊尚林在戰友李德才和趙章成的火力掩護下,帶領八名勇士登上孤舟。 船至河心,被大漩渦吸住打轉。 熊尚林帶頭跳入冰冷急流,與戰士合力推船脫險。 靠近岸邊,他再次率先涉水沖鋒,第一個登岸! 隨后率勇士猛打猛沖,用手榴彈炸垮敵陣地,為后續部隊登陸撕開了生死缺口。 此戰,他是砸開大渡河鬼門關的頭號功臣! 全面抗戰爆發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 熊尚林擔任115師獨立團1營營長,參加了平型關大戰。 后隨聶榮臻開辟晉察冀根據地,任7團2營營長,在平西、平北與日寇血戰。 他打仗是把好手,但脾氣火爆。 曾因戰馬不肯過河,怒而三槍斃之,事后又懊悔不已。 這位鐵漢也有柔情,一生有記載地流過三次淚。 1940年6月護送干部開辟平北根據地途中遭日軍伏擊。 撤退時誤聽有傷員遺落,他冒死返回尋找。 發現傷員已全部帶上,他挨個包扎、擁抱,淚流滿面。 1940年底平北根據地初步建立,他帶的2營損失最大。 總結會上,看著傷亡名單,這個鐵打的漢子再次落淚。 1941年初親密戰友李水清奉命調離平北。 分別時,兩人緊緊擁抱,互道珍重。 李水清上馬離去時,回頭看見月光下熊尚林臉上滾落的淚水。 李水清走后,熊尚林繼續在環境極端殘酷的平北堅持斗爭,任平北游擊支隊二大隊大隊長,成功開辟并堅守住一塊根據地。 能在敵后建根據地,是建國后評銜的重要資歷。 長期的戰斗壓力和性格因素,最終導致了悲劇。 1942年2月,部隊整編為40團。 熊尚林被任命為團副參謀長(營級)。 而當年紅軍時期與他同為連長的鐘輝琨當了團長,王啟剛當了政委,鄧典龍當了副團長。 熊尚林覺得自己原地踏步五年,心中憋屈難平。 怨氣沖昏了頭腦。 他做出了無法挽回的錯誤決定。 一怒之下,帶著原二大隊的副大隊長和兩名通信員,擅自離隊,跑到張家口一帶想自己拉隊伍打游擊。 離開了組織的支持和群眾基礎,在日偽嚴密控制區,他們寸步難行。 在“今后怎么辦”的問題上,熊尚林與副大隊長發生激烈爭吵。 沖突中,副大隊長竟拔槍射擊! 槍聲響了。 這位子彈見了都要繞道走的猛將,這位強渡大渡河的頭號功臣,沒有犧牲在抗日戰場的槍林彈雨里,卻倒在了自己戰友的槍口之下,年僅29歲。 后來,兩名通信員歸隊,帶來了這個令人痛心的噩耗。 熊尚林烈士長眠于張家口崇禮縣烈士陵園。 他的犧牲是巨大遺憾。 以其資歷、戰功,若能冷靜面對職務問題,建國后授予少將軍銜極有可能。 但歷史沒有如果。 他犯了嚴重錯誤,但即便在錯誤的選擇里,他選擇的道路依然是深入敵后,繼續抗日。 他的一生,是英勇戰斗、為民族解放奮斗的一生。 他的名字和強渡大渡河的壯舉一樣,永遠值得銘記。 主要信源:(文匯網——曾是強渡大渡河勇士之首的他,很可能成為共和國將軍,卻為何最終倒在戰友槍口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