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遠教會建築舊址 懷遠隸屬于蚌埠,荊涂夾峙,渦淮川流。其名源于南宋在此設“懷遠軍”,《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四》中記載:“寶祐五年(1257年)五月置。縣一:荊山。”最早知道懷遠這地,不是因為國保、常遇春什么的,而是那味美汁甘的“懷遠石榴”。 公交小西門下車,七扭八繞走到縣衙后街的盡頭,就是國保“懷遠教會建筑舊址”,其在懷遠第一中學里。這片建筑群依偎在荊山下面,列入國保的有10座樓。其分南北兩塊,北面是含美學校舊址,南邊的又分東、西兩部分,西邊是民望醫院舊址,東邊是民康醫院舊址,為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投建的中西合璧的建筑。 ![]() ![]() ![]() ![]() ![]() ![]() ![]() ![]() 懷遠縣博物館也在校園里,即民望醫院舊址處,中學里有國保的很多,但縣級博物館在中學里的,中國大概只有懷遠獨此一家。民望醫院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有6座樓房,以收治男性病人為主,有迎曦樓、知桂軒、聽松閣、悅杏齋等雅名建筑群,功用為住院、辦公、住宿等。 ![]() ![]() ![]() ![]() ![]() ![]() ![]() ![]() ![]() ![]() 博物館往東過拱橋就是民康醫院舊址,這里只剩一座住院部大樓,建成于1913年,是供婦女兒童病人住院、手術的地方。主樓加兩翼,二層磚木結構,中式的歇山式大屋頂,配有西式圓窗、方塊窗,外表石砌勾縫,似花蜊美蚌裝飾,它是懷遠教會建筑群中建成最晚的、又最具秀態的建筑。 民望、民康樓群建國初曾為上海東南醫學院的教室、辦公樓,1952年這里又稱為安徽水電學校,2000年學校遷合肥后,這一片為懷遠一中使用,后有新建了漂亮明敞的教學樓“致遠樓”、長廊等設施,古雅與現代融合。 ![]() ![]() ![]() ![]() “志道據德”來自《論語·述而》,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孔子教育弟子的為學之方、做人的原則。 ![]() ![]() ![]() ![]() ![]() ![]() ![]() 返回到北校區,這里現在是懷遠一中的辦公區,它是含美學校舊址,懷遠一中的母版。由小西樓、中樓、花廳組成,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是基督教長老會牧師柯德義來懷遠傳教創建的最早建筑群,當年小西樓是校長辦公住宿之地,中樓是學生教室,花廳是接待廳。 國保碑就立在小西樓下,這里花木扶疏,鳥語花香。懷遠一中也是皖省的重點高中,每年都貼出高考喜榜,是孩子們美好記憶和榮耀的時刻。 ![]() ![]() ![]() ![]() ![]() ![]() ![]() 渦河一橋 公交懷遠汽車站下,步行去渦河一橋。渦(guō)河是僅次于潁河的淮河第二大支流,在懷遠縣城注入淮河,懷遠也成為中國南北方分界上的縣市之一,渦河上建有很多橋,其中“一橋”是大安徽第一大跨徑的石拱橋,長橋臥波,橫亙于湯湯之水上,車水馬龍,連接著城市的此岸與彼岸。 石橋由交通部公路規劃設計院和安徽省公路港航工程局聯合設計,1959年開工,1964年竣工。大橋除了沉井、基樁及橋面用了現代材料鋼筋水泥外,其余都像是“尊古”,而且跨徑極大,也像是對中國古代石拱橋的最后致敬,成為國保也在情理之中。 ![]() ![]() ![]() ![]() ![]() ![]() ![]() ![]() 橋頭處立有石獅和國保碑,七孔石橋長285米,北面引橋置3孔,中心跨河置4孔,每孔跨徑50米,超趙州橋37米,橋面寬10米,雙向車道,兩側為人行道。橋南北各有敦實的橋臺,橋孔上左右各砌3至4個小券,減輕橋重,增加泄洪能力。大橋雖只有60歲齡,但它沒有新橋那般張揚的線條,而是帶著一種樸素的厚重感,迎面而來。 一橋設計的荷載為“汽13拖60”,這是橋梁設計的早期版本,這個標準是用來計算結構強度、剛度和穩定性的基準值,屬于中等荷載等級,即一輛13噸重的主車和一輛60噸重的拖掛車組成的標準車隊的荷載。現在它成為國保了,只允許小轎車之類的通行,也是城市里一款漂亮的景觀橋了。■ ![]() ![]() ![]() ![]() ![]() ![]() ![]() ![]() ![]()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 與同好同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