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文新縣)的抗戰是可歌可泣、十分壯烈的,從1937年10月,四十八村打響抗戰第一槍到1945年5月文新戰役后新鎮、文安城相繼解放,艱苦卓絕的八年間,涌現出了許多典型戰例和英烈人物。 ![]() 著名戰例如王各莊伏擊戰,大清河打包運船,葦塘抗戰,半月三捷,文新戰役等。英烈人物如在紀屯、叩崗、文安西關等地被敵人活埋的王金輝等20名抗日英烈,土填到脖子不服軟,致死昂著頭;文新縣婦救會主任王空燕,被敵人用跑馬活活拉死,始終毫不屈服,犧牲時年僅20歲,如劉胡蘭一樣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正是這些抗日英雄,他們用熱血和犧牲為文安又書寫了一段永不磨滅的光輝印記。 在文新抗戰史上,有一個典型戰例--半月三捷。發生在抗戰最艱苦、慘烈一九四二年。起因是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日寇派遣攻打武漢得過勛章的鬼子頭目富藤,帶著二十多個日本鬼子,一百多名偽軍,在姜莊子村東建起日本據點,在村西建起偽軍據點。 姜莊子地處文安城東南二十多華里,是文新與大城交界的戰略要地。日寇在姜莊子安下據點,企圖切斷我二區和一、六、五區及葦塘根據地之間的聯系。我二區區小隊多次報告據點的危害,請示拔掉它。因此縣委、縣大隊議定:一定要拔掉姜莊子據點。 由于日軍的裝備精良,單兵作戰和防守戰能力很強,因此當時縣委書記閻健多次為此召集會議,認為不能直接攻打,要采取敲山震虎、引蛇出洞,發揮我軍運動戰、游擊戰的優勢消滅敵人。從此拉開了半月三捷的序幕。 ![]() 根據縣委的部署,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二日夜,縣大隊長儲國恩帶三個戰斗小組,共十八名戰士翻過城墻。他們智取東北城角崗樓,襲擊了偽縣長住宅,俘虜五十多個偽軍,擊斃了偽大隊長李子春。而后砸開敵人監獄,營救出李超等四十多名抗日干部,順利地回到了根據地,夜襲文安城取得奇跡般的勝利。但未能引出姜莊的敵軍。 二月十七日,儲國恩、郭云昆又率領文新縣大隊,裝扮成八路軍主力,包圍了左各莊偽軍據點。偽軍中隊長李學增帶著四十多個偽軍宣布反正,被編入縣大隊,后被八軍八分區命名為文新縣大隊抗日先鋒隊。連接天津、保定航運的大清河上重要據點被我軍摧毀,對敵人震動很大。但狡猾的日軍可能察覺到了我軍的動機,就是據守姜莊子據點按兵不動。 在夜襲文安城、左各莊據點的槍聲掩護下,二區區委和姜莊子黨支部的同志們冒著生命危險,將據點情報化作密信層層傳遞。縣委審時度勢作出英明決斷:要像尖刀一樣直插敵人心臟,但必須智取不能強攻,最后縣委和縣大隊決定以二區隊為主,挑選十七名戰士組成突擊隊,他們化裝成木匠,腰別斧子和短槍,手榴彈。三個戰斗小組按計劃把把據點的東屋、北屋、西廂房,每個目標都精確鎖定。 ![]()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深夜,按照既定方案,突擊隊從牛三王村出發,繞道彭各莊,連同埋伏接應的部隊,奔向各自的戰斗崗位。 突擊隊的十七名勇士悄悄地摸進姜莊子村,隱藏在和鬼子據點只有一房之隔的房框子里。拂曉,偵查員報告了鬼子伙夫開門的消息,指揮員立即下達作戰命令,勇士們迅速接近敵人據點。剛到大門口,正碰上鬼子伙夫開門,大家如同離弦之箭沖進據點。二小隊班長賈俊亭首當其沖,第一個沖進去,緊接著二小隊指導員姜寶忠,副小隊長崔樹發等十五名勇士魚貫而入,各按計劃投入戰斗。第一戰斗小組以賈俊亭為首,破門闖入東屋,趁鬼子們還在熟睡,一陣利斧劈砍,將東屋及套間的十幾名鬼子全部消滅。第二戰斗小組剛沖進外屋,被驚醒的鬼子便開槍射擊,張廣壽當即中彈犧牲,我們的進攻受阻。戰士們立即向西屋扔手榴彈,消滅了西屋一部分敵兵。與此同時,第三戰斗小組迅速消滅了西廂房的鬼子文書和軍官富藤。此次戰斗,不到一小時,就將據點里的鬼子全部殲滅。 ![]() 據儲國恩大隊長回憶,村西駐扎的100多名偽軍,我軍只派一個戰士監視和迷惑偽軍,他們始終沒有出動增援日軍,斧頭站中,有4個日軍通過后墻封閉的窗戶逃到偽軍據點,叫偽軍護送送他們去附近的桃子日軍據點。偽軍隊長陳大毛暗示護送的偽軍在路上殺死日軍。在路上偽軍開槍打死三個日軍,另一個重傷后逃到日軍據點報告說:木匠和皇協軍把我們都殺光了,沒說完就死了。木匠說的是縣大隊使用的斧子。戰斗結束后偽軍被我縣大隊教育遣散,而日軍根據逃跑鬼子的報告,認定是偽軍配合了這次戰斗,因此通緝偽隊長,后出于日軍壓力,偽隊長陳大毛被柴恩波殺害。 姜莊子斧頭戰,繳獲日寇三八野炮一門,機槍兩挺,步槍短槍二十余支,子彈、炮彈數萬發,還有其它軍用物資。一九四二年春,《冀中導報》以“半月三捷”為題,報道了這一勝利消息,并受到上級黨、政、軍機關的通令嘉獎。一九四二年,從二月十二日到二十三日,不到半個月時間,黨領導的文新縣抗日武裝連續取得夜襲文安城,智取左各莊據點,姜莊子斧頭戰三次戰斗的重大勝利。 ![]() 這就是文新縣抗戰史上著名的“半月三捷”。“半月三捷”對扭轉文新局勢,打開全縣抗日斗爭的局面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姜莊子斧頭戰,是文新縣抗日武裝創立的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特別是一個敵我傷亡,我軍占絕對優勢的一個殲滅戰。因此,半月三捷在當時對全縣乃至冀中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已載入冀中抗戰史冊。 閱讀鏈接 ![]() 作者簡介:王寶倉,文安縣文安鎮人,1963年1月出生。廊坊市志鑒專家。文安民俗文化、史志文化研究者。二輪《文安縣志》副主編,綜合《文安年鑒》副主編,政協文安縣文史研究委員會成員。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安縣民俗文物鑒定保護專家。2011以來,參加了省、市方志專家多次組織的方志理論培訓,多次參加省內外方志理論研討。參加了《古洼風》、首部《文安縣政協志》、二輪《文安縣志》、綜合《文安年鑒》《文安縣法院志》《文安風物錄》《文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共產黨文安歷史二卷本》《文安黨史圖文集》等多部史志類書籍的編輯工作。多次參加“運河文化--大清河段”“文安古城”“燕南長城文安段”“太保莊淀神祠”等文化遺跡、歷史的挖掘保護研討會。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影像方志》文安篇“地理志”的錄制。多年來,對文安洼淀的歷史、環境、民俗、非遺、勞作、器具、語言、野生動植物都做了初步的研究整理與考證,整理資料60余篇、100多萬字。 ![]()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京畿學堂 傳播文化 歡迎轉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