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初訪的四重目標很多人都會問,初始訪談到底該關注什么?是建立關系、評估問題、形成個案概念化,還是制定咨詢方案?我想說,這四者都很重要,但它們是有層次遞進的。 在精神分析的視角下,最基礎的永遠是建立關系。就像我有時候會打趣說:“初訪就像相親。”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先得確定關系是否成立,然后再談評估、規劃和未來。 我們必須意識到,初訪不僅是信息收集的過程,更是一次“心理空間”的建構——一個既真實又象征的關系開端。 2 精神分析初訪的獨特性我們不是走流程地完成問答,而是要在一個“既陌生又有界限”的空間里,讓潛意識浮現。心理咨詢是一個職業,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就結束了,而是有目標的,要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上的問題。 不同的理論背景,在建立關系上的考量也會不同。而精神分析強調的是——不要太快進入“熟悉”的互動狀態。為什么我們強調“留白”?因為精神分析的目標之一,是觀察來訪者如何在一個不熟悉的關系中呈現自己,尤其是那些無意識的反應。 ![]() 我更傾向于在設置中保持一種專業的溫度。 我通常會說:“你好,我是王虓,是今天與你工作的咨詢師,我們今天會有50分鐘的時間,我會聽你講講最近的情況,看看我們是否適合一起工作。” 這樣的開場,既介紹了自己,又不“露底”。它沒有急于套近乎,卻給足了尊重與邊界。來訪者得以在這樣一個安全、清晰、相對中性的環境中展開他自己。 這種方式可能讓人覺得“冷”,但這種“專業的距離”恰恰是我們建立有效心理治療關系的基礎。正因為我沒有一上來就告訴他“我家幾套房,我愛吃什么”,來訪者才有可能把他過去的關系模式帶進我們的關系之中。 所以,精神分析中的初訪,是一種邀請——邀請來訪者在一種結構化但非控制性的關系中,自然地暴露他的心理組織方式。我們所關注的,從來都不僅是他說了什么,更是他說話的方式、節奏、內容的回避,以及他如何面對你這個人。 這才是精神分析中建立關系的真正開端。 02 1.設置與自我介紹的背后邏輯精神分析特別強調“設置”——我們不僅是在傳遞一個信息“我是誰”,更是在營造一種特定的關系空間。 設置不僅是一種技術操作,更是一種邊界的呈現。我們通過明確“咨詢多長時間、什么頻率、多少錢、在哪里、怎么開始怎么結束”來告訴來訪者:這是一段安全、穩定、私密、可控的關系。 還是用我前面的“自我介紹”示例:“你好,我是王虓,是今天與你工作的咨詢師,我們今天會有50分鐘的時間,我會聽你講講最近的情況,看看我們是否適合一起工作。” 這句話聽起來簡潔,但它完成了幾件重要的事情:一是介紹了我的角色與職責;二是設定了時間邊界;三是傳達了一種平等合作的姿態;四是避免了過度暴露我自己。 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中,我們不會談太多自己的私人生活。不是因為我們不愿意親近,而是我們想“留白”。我們希望來訪者能在我們身上映射出他過往的重要關系經驗——這才是移情發生的基礎。 他或許會把我當成媽媽、爸爸、老師,或者另一個讓他憤怒又依賴的人。而我必須給他這樣的空間。 ![]() 2.初訪開場的“溫度調控”我曾被問到:初訪開場可不可以說“你吃了嗎?” 我的回答是:你當然可以問,但請先問問你自己——你為什么想問這句話? 如果你背后的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或短程結構取向的,那“你吃了嗎”是一種拉近關系的方式。 但在精神分析的視角下,我們更關注這種問話可能引發的無意識反應。你說“你吃了嗎”,對方可能覺得你很親切,也可能會激起他的防御機制,甚至產生“被控制”“被侵犯”的感覺。 所以我們不是簡單追求一個“和諧的氣氛”,而是在有意設置一個“可承載張力的關系結構”。這種結構不是冷漠,而是安全。 這種溫度,不是灼熱的親密,也不是冰冷的疏離,而是“剛剛好”的專業在場——這就是我們說的“有溫度但不燙手”。 初訪時,不是你靠得越近,關系就建立得越好。 精神分析里,我們特別強調這個balance——你要提供一個既溫暖又穩定的空間,既讓人感覺安全,又不把自己的東西都拋出來。讓來訪者可以在這個空間里自然地表達,同時也能容納他們可能的移情反應。 這是一種關系的調試,一種節奏的拿捏。你靠得太近,他覺得你窺探;你站得太遠,他覺得你冷漠。我們要學會在這之間找到一個中立而穩定的位置。 建立關系,不是靠技巧拼湊,而是靠我們對自己內在狀態的覺察,對理論的理解,以及對關系張力的敏感。這些,才是初訪真正的功夫所在。 03 1.精神分析的“詮釋”:把潛意識說出來在精神分析中,我們非常強調“非語言的溝通”。來訪者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停頓,都是潛意識的入口。 舉個例子:一個來訪者走進來,坐下后身體前傾、雙手握緊、目光躲閃、低頭嘆氣……這不是單純的緊張,這可能是在傳達一種防御、一種羞恥,甚至是潛意識里的不信任。 所以我們不是只聽“他說了什么”,我們還要看“他說這句話的方式”。語速、語調、面部肌肉、手勢,都是通往潛意識的門縫。 精神分析講“潛意識的意識化”。我們相信:“很多來訪者的問題,不是他們不知道答案,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知道。” 你讓來訪者告訴你他的潛意識,那是耍流氓。因為潛意識的定義就是他自己都不知道。 那怎么辦?我們通過分析他說話的內容、方式、非語言表現、夢、沙盤等象征性的表達,從中“讀”出潛意識的邏輯。然后,我們用語言——不是硬塞,而是溫和而精準地——把它翻譯出來。 這就是精神分析所謂的“詮釋”。我把你自己都看不見的部分說給你聽。這種被看見的體驗,本身就是關系的修復。 ![]() 2.反移情:咨詢師內在反應的意義有咨詢師問我:“我和來訪者初訪時,總覺得心里煩,是不是我自己的問題?” 我說,不一定,那可能是來訪者投射給你的感受,是他讓你感受到的那部分。我們稱之為反移情。 我們利用反移情來理解來訪者如何影響別人。 你不是“生氣”,你是“被激怒”,這很不一樣。 你可能感到壓抑、焦慮、被操控、被忽視……這些感受不是你的,它們可能正是來訪者在關系中一直在制造的情境。當你覺察到這些,你就開始抓住了“他如何在關系中運作”。 在精神分析的關系里,我們既是傾聽者,也是感受者。我們允許這些反應浮現、被分析、被利用,從而使關系成為潛意識工作的空間。 3. 案例:一個控制感強的來訪者分享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初訪案例。 有一次,一個來訪者剛一進來就坐下,馬上說:“我今天能不能自己掌控時間?如果我中途想走就走,你不會攔我吧?我希望你不要打斷我,我講完你再說。” 這顯然是一個控制感非常強的來訪者。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直接回應他的所有要求,而是說: “我聽見你希望能自己掌控今天的談話節奏,想在這里有更多的自由。我們可以一起看看,在這樣的安排下你會有什么感受,也歡迎你隨時說出你的想法。” 我沒有立刻答應,也沒有直接否定,而是把注意力引回到“你為什么需要控制”這個主題上。 很多時候,來訪者表面上是在談規則,其實他在用行為和語言測試你能不能承載他的焦慮。他也許并不真的想走,而是想看看你是否尊重他、能否承接他不安的部分。 后來這個來訪者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 “我其實也不是不相信你,我就是從小在一個控制感很強的家庭里長大,我習慣于先發制人。” 這句話,就是一次非常寶貴的“潛意識泄露”。他在我面前重演了他過去關系中的應對模式,而我能做的,就是不急著打斷、不著急貼標簽,而是容納他的控制,陪他把這段關系走完。 記著:你不是在搞定一個人,而是在承接一個模式。 ![]() 04 1.來了就代表信任嗎?走了就是失敗?在初訪后,有咨詢師問:“來訪者留了下來,是不是就說明我們關系建立得很好?” 我說,不一定。 也有來訪者第一次就把你理想化,天天追著你做咨詢;還有些人一次就走。但這兩種都不能說明你成功或失敗。因為“理想化”也是一種防御,一種還沒有進入真實關系的幻想狀態。 我打過一個比方:小楊第一次相親,對方是天蝎美女,他覺得對方一點缺點都沒有,對方也覺得他簡直是偶像派。這能說明關系建立好了嗎?不一定。這可能只是“上頭”。 真正的關系建立,是從“去理想化”開始的。 2.真正的建立,是在跌宕中繼續往前走第一次約會就想結婚的,往往走不到最后。關系里一定要經歷沖突、誤會、失望,看看在這些狀態中,你們是否還能在一起工作。 這才是精神分析所講的“關系真實性”:不是看對方多喜歡你,而是看他是否能在你面前表現出完整的自己——包括焦慮、憤怒、防御,甚至攻擊。 有個來訪者在第三次咨詢時,突然發火說:“我覺得你根本沒聽懂我。”我沒有自我防衛,而是回應他:“你會不會覺得,在這里你也感受到像在家里那種'說了也沒人聽’的感覺?” 那一刻,我們的關系向下扎根了。 真實的關系,不是躲避情緒,而是能承接并工作于情緒。 建立關系的判斷標準,不是“有沒有哭、有沒有感謝”,而是“有沒有在關系里開始展現出新的可能”。 05 1.初訪的意義不僅是收集信息很多新手咨詢師一開始會非常努力地準備問題清單,生怕漏問了什么。這個心情我理解,但我通常會提醒他們:“初訪不是來填表的。”精神分析的初訪,本質上是一個“關系試探場”,你收集的不只是信息,更是在試著聽那個信息背后的東西。 我會問咨詢師:“你對來訪者的沉默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很想幫他補話?你覺得他對你好,是不是有點太快了?這些看似細微的反應,其實都在體現你的反移情。如果我們能在這些縫隙里看到自己與來訪者的關系,就比單純追問'你小時候怎么了’更重要。” ![]() 2.每一個來訪者都在問:你真的能看見我嗎?很多來訪者來做初訪時,表面是在講一件事,但其實都在做一件事:試探。 他們不會直接說:“你能看見我嗎?”但他們會通過遲疑、眼神、沉默,來感受你是不是能接得住。 每個來訪者都希望自己不是被評估、被分類、被建議,而是被真實地看見。 這時候咨詢師要能留白、要能忍住不急著總結問題、不急著去“收尾”。 你接住了他的防御,也就為他建立了信任。你接住他的沉默,也是在說“我在這里”。這句看似無聲的語言,有時候比任何技巧都管用。 3. 在關系中成長,在關系中修復心理咨詢不是提供建議,而是一起經歷。這個“經歷”的開始,就是初訪。它不只是一次評估,更是一段關系的預演。 它沒有完美模板,但有一定的節奏、溫度和方向感。節奏,是不急著填滿對話;溫度,是不過分熱絡也不冷漠疏離;方向感,是知道你在關注什么,又愿意被引領。 我鼓勵咨詢師在初訪中練習一種姿態:溫柔而堅定,好奇但不窺探,邊界清晰又不僵硬。 你能不能和一個人一起走過50分鐘,不急于判斷,不搶著救他,而是陪著他看看他現在的樣子?這就是我們能提供的初步治愈。 愿每一位心理咨詢師,都能在初訪中,看見關系的力量,看見潛意識的回響,看見一個人真正愿意轉身的起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