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總能刷到有關“互聯網正在挑撥人與人的關系”這類視頻。 飯桌上,爸媽刷著“不孝子女十有七八,養老還需早留后路”的文章,看你的眼神帶著審視; 孩子捧著手機,屏幕里是“原生家庭窒息,中式教育有毒”的視頻,對長輩的關心充滿抵觸; 公交車上,60、70后長輩刷到“00后鐘愛躺平享福,未來希望渺?!保瑩u頭嘆息如今的年輕人不懂奮斗; 90、00后卻刷著“時代紅利全被60、70后占了,我們再拼也沒用”,暗自抱怨,怒從心起; 打工人刷到“十個老板九個資本家”,把領導正常的工作安排都解讀成壓榨,心里滿是抵觸; 老板們則看到“現在員工吃不了苦,一說就辭職”的吐槽,將下屬偶爾的請假、提建議,都歸為沒能力還沒責任心…… 明明是血脈相連的家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事,甚至只是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卻被算法筑起的高墻隔在兩端。 我們捧著各自的手機,把屏幕里的觀點當成真理,把身邊的人當成敵人……什么時候開始,互聯網不再是連接彼此的橋梁,反而成了挑撥關系的推手? 01 你看見的“真相”,不過是算法篩選的偏見 互聯網給了我們看世界的窗口,卻也用算法為每個人打造了一座“信息繭房”—— 你越關注什么,算法就越給你推送什么,最終把你困在狹隘的認知里,誤以為眼前的碎片就是全部真相。 某平臺上“年輕人該不該給父母買奢侈品”的話題曾引發對立。 算法一邊給年輕人推送“父母重男輕女”“養老壓力全在子女”的內容,讓他們覺得“買奢侈品是道德綁架”; 另一邊又給父母推送“子女不孝才舍不得花錢”“別人孩子都送金鐲子”的文章,讓長輩覺得“孩子不買就是不孝順”。 其實,年輕人對父母的愛,從來不是用奢侈品衡量的—— 可能是日常的一句問候,可能是生病時的陪伴,也可能是能力范圍內的一份小禮物。 可在信息繭房里,雙方都只看到了算法想讓他們看到的“對立”,卻忘了彼此之間最本質的牽掛。 算法不會管真相是什么,它只在乎你是否愿意停留、是否愿意轉發。 當我們被困在繭房里,看到的世界越來越窄,對身邊人的誤解越來越深,最終只會在算法編織的偏見里,弄丟了本該溫暖的關系。 02 人被流量推著跑,忘了本心才是標尺 為什么我們總容易被互聯網節奏帶偏?歸根結底,是“思維惰性”在作祟。 比起花時間思考、查證,跟著現成的觀點站隊更輕松;比起靜下心感受身邊的真實,跟著流量情緒起伏更“省事”。 久而久之,我們成了被流量推著走的木偶,忘了人與人之間本就沒有統一標準,也忘了判斷是非的標尺,是自己的本心。 前段時間,“中式教育你贏了!”成了一部分中學生口中的熱梗。 有博主剪輯了幾段家長逼孩子刷題到深夜、老師批評學生沒考好的視頻,配上“中式教育只會壓抑孩子天性”的文案,瞬間獲得百萬播放。 算法很快將這條視頻推送給大量生活在題海中的中學生,引來無數共鳴和“吶喊”。 也有一些年輕人看完后,立刻想起自己上學時的壓力,紛紛留言“中式教育毀了一代人”、“我就是被刷題逼瘋的”。 可這些人忘了,自己當年正是靠著刷題考上了理想的學校,正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嚴格要求,才養成了自律的習慣。 他們也忘了,并非所有中式教育都會壓抑天性,有老師會用游戲化教學激發孩子興趣,有家長在督促學習的同時,也會支持孩子的愛好。 但在流量的裹挾下,大家懶得去尋思個體差異,懶得去看不同案例,只想跟著熱門觀點發泄情緒,最終把教育這個復雜的話題,簡化成了非黑即白的對立。 當流量給我們提供了“現成觀點”,當算法幫我們省去了“思考成本”,我們很容易就會放棄獨立判斷,把別人的節奏當成自己的節奏。 可人生從來不是一場跟著別人跑的競賽,忘了本心,再熱鬧的節奏,也帶不來真正的幸福。 03 清醒不難,難的是始終如一的堅定 面對流量的裹挾,始終如一的有主見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被算法偏見左右,不被他人情緒影響,知道什么適合自己,明白什么對自己重要,才能在紛繁復雜的聲音里,守住自己的人生節奏。 在娛樂圈很多人都在追求“少女感”“流量熱度”時,演員詠梅活成了一個“守得住節奏”的人。 她不刻意減肥,不強行裝嫩,坦然接受自己的年齡與皺紋,專注于打磨演技。 有人問她會不會因為年齡焦慮而擔心被市場淘汰,她笑著說:“我已經跟我的皺紋和解了,現在我不僅不會對皺紋感到緊張,反而覺得有些驕傲。年齡不是我的敵人,我的故事寫在我的臉上。” 鄰居張阿姨的女兒剛上初中,網上總在討論“初中生該不該上補習班”“別人的孩子都在學什么”,算法也給她推送了很多販賣焦慮的短視頻,可張阿姨沒有跟著慌。 她認真觀察女兒的興趣,發現女兒喜歡畫畫,就支持她學美術,而不是逼著她去上數學、英語補習班。 有人勸她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張阿姨卻認為,每個孩子的節奏不一樣,女兒喜歡畫畫,這就是她的優勢,沒必要讓她跟著別人的節奏跑。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span> 別被算法牽著走,別被流量推著跑,在每一個需要判斷的時刻,都得問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嗎”“這適合我嗎”。 守住節奏,不是對抗互聯網,而是對抗自己的惰性;不是拒絕所有聲音,而是在聲音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04 寫在最后 其實,互聯網本身只是一個工具,流量也只是一種現象,他們并不能徹底左右或改變一個人。 但,可怕的是我們放棄了獨立思考,把算法當成了“人生指南”,把別人的節奏當成了“標準答案”。 家人之間的溫暖,不是被“不孝”“窒息”的標簽打敗的;職場里的和諧,不是被“壓榨”“沒責任心”的論調摧毀的;人生的幸福,更不是跟著別人的節奏就能獲得的。 希望我們都能在互聯網的浪潮里,保持一份清醒與堅定,不困在算法的繭房里,不陷在流量的惰性中,能好好跟家人說話,也能坦然跟自己對話,在屬于自己的節奏里,慢慢走,穩穩走,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作者:如青,溫暖如初,青澀慢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