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多年,我們一直知道癌癥治療如同一場復雜的戰役,治療手段固然重要,但患者的心境與意志,往往才是決定戰局走向的關鍵。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的兩位乳腺癌患者,這兩位患者病情、治療方案幾乎相同,卻走向了生死殊途,這其中的教訓,發人深省。 這兩位女士,年齡、病理類型乃至分期都極為相似,都接受了規范的手術、化療和內分泌治療。然而,僅僅一年后,張女士(化名)的病情急轉直下,不幸離世。而李女士(化名),五年過去了,復查時面色紅潤,眼神清澈,活得比許多健康人還要從容篤定。 為何同樣的治療,結局卻迥然不同? 一切的根源,在于她們面對疾病時,內心截然不同的選擇。 01 焦慮、抑郁,加速癌癥擴散 不幸辭世的張女士,從確診那一刻起,靈魂仿佛就被抽走了。 她陷入了無盡的悲傷與恐懼之中,終日郁郁寡歡,以淚洗面。她雖然身體在接受治療,但精神卻早已放棄了抵抗。 她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外界的積極能量交流,日夜沉浸在對病情的恐慌和對未來的絕望里。“氣死我了”、“愁死我了”成了她的口頭禪,長期的抑郁和怨怒,像一片沉重的陰霾,徹底籠罩了她的生活。 從中醫視角看,她的狀態導致了嚴重的 “肝氣郁結”。肝,主疏泄,調暢一身氣機。長期抑郁、惱怒,就如同把身體的氣機管道全部擰緊、堵塞了。氣不行則血不暢,氣血瘀滯,瘀毒互結,這恰恰為腫瘤的復發轉移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 另一方面,“憂思傷脾”,她茶飯不思,脾胃運化功能衰竭,氣血生化無源,身體的“正氣”得不到補給,如何能對抗兇猛的病邪?她的內在環境,已是一片冰封的荒原,再好的藥物,也難以生根起效。 02 佛系,心大,讓她抗癌至今 而另一位至今安好的李女士,則選擇了另一條路。用她家人的話說,就是“心大”、“佛系”。確診之初,她自然也害怕、彷徨,但她很快調整了心態。她說:“病來了,怕有什么用?既然死不了,那就好好活!”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她嚴格遵醫囑治療,但對于治療過程中的不適,她積極與我們溝通,用中藥、針灸等方法緩解,從不自己瞎想。更多的時候,她像個“沒事人”一樣。她重新拾起了年輕時的愛好——書法,雖然寫得不算好,但樂在其中;她每天雷打不動地去公園散步、聽戲,和一群老姐妹聊天說笑;家人怕她累著,她卻搶著做家務,說“活動活動我才舒服”。她甚至開導其他病友:“愁眉苦臉是一天,開開心心也是一天,咱們得替家里人好好活著。”李女士的這種“心大”和“佛系”,恰恰暗合了養生祛病的最高智慧——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她心態豁達,使得肝氣條達,氣機通暢;她積極活動,有助于氣血流通;她培養愛好,專注當下,使得心神有所寄托,不再外馳散亂,能很好地守住內在的精氣神。飲食睡眠因此改善,脾胃健運,氣血生化充足,正氣自然日漸旺盛。她為自己身體的康復,創造了一片 “風和日麗,土壤肥沃” 的內在環境。這時,再配合治療藥物,就能事半功倍,真正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她身體里免疫力強大了,才能持續地監視和清除殘存的病邪,實現長期的穩定與康復。癌癥的治療,絕不僅僅是醫生和藥物的事情,患者本人才是自己健康真正的“第一責任人”。這個責任,不僅體現在按時吃藥復查上,更體現在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安頓自己的內心。藥能治病,但救不了命。那顆被恐懼、焦慮、絕望困住的心,需要自己愿意走出來,需要家人用愛陪伴出來,也需要我們醫者用話語去引導和疏通。作為醫生,我懇請所有的患者和家屬們:請務必重視“心”的力量。不要讓自己敗給情緒,而不是疾病本身。要學會“佛系”一點,“心大”一點,給自己找點樂子,讓人生的支點多元化一些。抗癌之路漫漫,唯有心懷希望,正氣長存,才能照亮前路,走得更遠,更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