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兒童還是成人,學習中都可能遭遇這三大難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必將陷入失敗的漩渦。請“教育人生”的朋友們特別注意:我的意思是,記不住、學不會和堅持不下來,其本身并不是學習失敗,而是導致學習失敗的原因。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把它們視為需要解決的難題,而非不可改變的結果。 “記不住”表現為:明明用心記了,可一段時間之后便忘得一干二凈。知識好像是個過客,在我們的大腦中轉了一圈,也不打個招呼就悄悄溜走。“學不會”表現為:明明認真學了,但僅僅學了皮毛,遇到具體問題幾乎和沒學一樣。知識好像是個騙子,許諾我們包治百病,辛辛苦苦弄到手才發現百無一用;“堅持不下來”表現為:明明努力做了,也取得一定效果,但好景不長,也不知什么原因就半途而廢了。知識好像是個巫師,用魔咒蠱惑我們放棄,而不是鼓勵我們堅持。 三大難題的共同特點是: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明明付出很多——用心記了、認真學了、努力做了,但結果令人遺憾——或是沒記住、或是沒學會、或是沒堅持下來。學習和很多事情一樣,有投入才能有產出,誰也不要期望不勞而獲。但如果投入與產出失衡,付出很多收獲很少,特別是失衡達到了人們所能承受的閾值,減少投入便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 很多人會以為,“記不住”是因為不用心,“學不會”是因為不認真,“半途而廢”是因為意志力薄弱。一旦遇到這些情況,持這種想法的人便會否定和指責當事人,也包括自己。因為他們堅信,用心自然能夠記住,努力一定能夠學會,咬緊牙關一定能夠堅持到底。
只能說這是美好的愿望。另一個隱蔽的真相是,很多人并不是不用心、不認真和不努力,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深陷記不住、學不會和堅持不下來的困境中無力自拔,為了掩飾挫敗避免被貼上“笨”的標簽,才故意“裝出”不用心、不認真和不努力的樣子。 “假裝不努力”,不要認為這是天方夜譚。它是人類在進化中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和“假裝努力”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逃避否定和孤立。對成功的渴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深深鐫刻于我們的基因中。當成功變得渺茫,為了免于對自己的否定和被同伴拋棄,他們便表現出不思進取的狀態,試圖騙過自己和他人——不是我學不好,不過是我不想學而已。潛臺詞則是——我要是想學,一定能學好。他們以此獲得暫時的、虛幻的心理慰藉。 “信息加工理論”把人腦比作一臺計算機,記憶的過程就像是信息的輸入、編碼、存儲和提取。輸入階段如果沒有集中注意,編碼階段如果沒有深度加工,存儲階段如果沒有經常回憶,提取階段如果沒有創建線索,“記不住”則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同時還要注意一點,那些陳述性知識,如抽象的概念、定理、名詞、術語等,你認為很重要,但你的大腦不這樣認為。它依據數百萬年進化形成的“算法”分配“算力”,故意讓你記不住。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能與大腦合作,“記不住”的魔咒將無法擺脫。 “深度學習理論”是針對當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被動、機械、孤立、膚淺等現象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理論。深度學習不是人為地拔高教學目標、要求,也不是人為地增加教學內容,而是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深度建構、深度反思。從深度學習理論的視角反思學習,如果事實性知識只強調記憶不追求應用,概念性知識只強調理解不追求遷移,程序性知識只強調規定性不追求適應性,“學不會”則可能演變為常態。
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揭示了習慣的本質:習慣是大腦為了節省能量而形成的一種自動化行為模式,是一種深植于我們神經系統的生理機制。我們的大腦是一個極其注重效率的器官,它總在想辦法“偷懶”,把高耗能的“有意識思考”轉變為低耗能的“無意識自動反應”。這個過程的核心是“習慣回路”,由提示、慣例、獎勵三個部分組成。學習和生活中,習慣通過自動化低級任務,解放了我們用于高級思考和創造的寶貴腦力;它用微小、無痛的行動積累起巨大的長期價值;它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最終塑造了我們是誰。半途而廢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形成習慣。如果我們一味強調意志力的作用,甚至追求“21天速成”,堅持到底很可能變成一句空話。 總之,學習過程中我們越想記越難記住、越想學會越難學會、越想堅持越難堅持,是因為我們對造成這些難題的原因缺乏深刻洞察,一味地向“記”“學”“堅持”發起“正面進攻”,要么否定自己,要么難為孩子。但這樣做常常適得其反。另一種“迂回策略”是,正確看待“記不住”“學不會”和“堅持不下來”這些現象,承認但不縱容。遭遇“記不住”時,先不要否定自己和孩子,順應記憶的規則,而不是與之對抗才可能走出困境。1.優化輸入,創造專注的“接收頻道”。 創造一個無干擾的環境,確保注意力高度集中,讓知識信息清晰、完整地進入大腦。2.深化編碼,讓知識“刻骨銘心”。不滿足于“是什么”,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把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生動的圖像或故事,嘗試用最簡單的語言把學到的知識教給一個完全不懂的人。3.鞏固存儲,對抗遺忘的“自然法則”。 對抗遺忘的最佳武器是“間隔重復”,不要等到完全忘記了才去復習,而是在記憶還比較清晰的時候進行回顧。這相當于告訴大腦:“這個信息很重要,請為它分配更多資源。”4.建立線索,打造高效的“提取路徑”。 記憶的提取如同在圖書館找書,有清晰的索引才能快速定位。在學習時,我們可以主動建立提取線索,如構建思維導圖、提煉關鍵詞、關聯真實情景等。考試時,這些線索就能幫助我們迅速從龐大的知識庫中找到所需信息。遭遇“學不會”時,先不要批評自己和孩子,可以主動啟動深度學習機制。但需要注意的是,深度學習通常需要教師和同伴的助力。1.調整學習狀態,從被動接收到主動參與。 將學習視為一場探索,而非一次灌輸,帶著真實的問題去探尋答案。2.調整學習預期,從獲取知識到構建體系。學習新概念時,要主動思考它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繪制知識樹或概念圖,理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只有當知識形成了結構化的網絡,我們才能在遇到新問題時,靈活地調動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實現“知識遷移”。3.調整學習過程,從執行程序到反思優化。每次學習或練習后,都要進行復盤:我這次是怎么解決問題的?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卡住了?有沒有更優的解法?通過持續的反思,我們能提升自己的元認知,讓程序性知識更具適應性和創造性。遭遇“堅持不下來”時,先不要抱怨自己的孩子,更可靠的方法是設計一個能讓堅持“自動發生”的習慣系統。包括:1.降低啟動門檻,將宏大的目標分解為微不足道的開端。 運用“兩分鐘法則”,把“讀一本書”的目標轉化為“讀一頁書”。2.設計環境提示, 讓環境成為你堅持的“盟友”。把書放在枕邊,把手機放在客廳,讓正確的行為變得更容易,讓錯誤的行為變得更困難。3.綁定即時獎勵。每完成一個學習單元,就允許自己看一段短視頻。這種即時正反饋會強化“學習=愉悅”的神經連接。4.利用行為疊加,將新習慣“嫁接”在已有的舊習慣之上。如每天刷完牙后,立刻背3個單詞。利用舊習慣的慣性來啟動新習慣,可以大大降低堅持的難度。5. 允許偶爾的“破例”。如果某天因為特殊情況中斷了學習,不要陷入自責和“破罐破摔”的陷阱。關鍵在于“不錯過兩次”。一次中斷是意外,連續中斷才是習慣的終結。這篇文章是對前面三篇文章的總結,其中的結論和建議均來自有證據支持的研究。總而言之一句話,如何看待學習的三大難題——不視之為失敗而是導致失敗的原因,才是至關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