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林外史》里寫到很多小人物,作者吳敬梓用精妙的筆觸,進行了入木三分的諷刺。除了范進、嚴監生之外,還有一個匤超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匡超人姓匡名迥字超人,是個窮苦孩子,一邊殺豬賣豆腐,一邊發奮讀書。對病癱在床的老父親極盡孝道。路過的李知縣發現這是個好苗子,有心提攜他,叫他到縣里考學??歼M童生后,李知縣又鼓勵和資助匤迥去考秀才。 考了秀才不久,李知縣遭人誣陷,匤迥怕受牽連,去杭州躲避。路遇一個讀書人,自此把他帶進一群沽名釣譽的假名士中結社做詩人,使他漸漸浮夸虛偽起來。 衙門里的潘三教他一些歪門斜道賺銀子,他照做不誤,比如販賣人口,比如做替考槍手等等,甚至為了攀高親,已結婚說未婚,導致第一任妻子抑郁而死。 中舉以后,匤迥考了太學教習。自以為當官了,他便益發放肆起來。下獄后的潘三想見他一面,匤迥冠冕堂皇地說,若是我當地方官,也是要捉拿他的,去見他就是我一生的玷污。 ![]() 馬二先生是接濟匡迥的第一個恩人。在城隍山路遇一邊算命測字一邊讀書的匡迥,便給了他回家的路費和做小買賣的資本,教給他選文章的要領,并和他結拜為兄弟。當時,匡超人感激得“兩淚交流”。后來發達了,他卻不去尋找和報答馬二先生,反而對著牛布衣和另一個衣冠之士貶低馬二先生,說他“理法有余,才氣不足”。 更可笑的是,匡迥居然在牛布衣面前吹噓,自己的選本供不應求,被學子供在書案上,立了“先儒匡子之神位”。不料被牛布衣一語點破:“先儒”者,乃已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稱呼?如此恬不知恥的嘴臉,令人可笑可恨。 《儒林外史》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和折射出封建社會形形色色讀書人的神情和面貌,鞭撻入里地揭示了假名士的虛偽,剖析出很多讀書人骯臟的內心世界。合上書本,仔細想想,其實今日世界,何嘗不是如此?類似匡超人這樣刻苦讀書的苦孩子,走上仕途之后,漸漸演變的,不在少數?!度辶滞馐贰愤@面鏡子,今天依舊有著借鑒意義。 文首題字:沈強民 文末篆刻:孫新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