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cplive 來源:藥評中心 帶狀皰疹,俗稱“蛇串瘡”“纏腰龍”,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復活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普通人群終生罹患風險為20%~30%,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一、為什么叫“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VZV初次感染人體引起水痘。 當水痘痊愈之后,病毒并未被免疫系統徹底清除,而是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潛伏在神經節內的病毒再次激活,大量復制,并沿神經纖維移行至皮膚,引起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可以傳染。 從未感染過水痘或未接種過水痘疫苗的易感者,直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的水皰液,會引起水痘,而不是帶狀皰疹。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如何簡單識別帶狀皰疹? 長在哪里: 潛伏于胸段背根神經節的病毒復活,引起肋間神經帶狀皰疹(最常見),皮損見于胸背部、側胸部。 潛伏于三叉神經節的病毒復活,皮損出現在額部、頭皮和眼部(相對少見)。 因為背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僅支配單側皮膚,所以帶狀皰疹常局限于身體一側,極少越過中線。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疼痛先來: 像針扎、火燒或觸電樣痛,輕輕碰就疼,可持續1~3天。 皮疹后發: 1~3天后皮膚出現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呈簇狀分布而不融合。 三、如何選擇抗病毒藥物? VZV是一種雙鏈DNA病毒。 常用抗病毒藥有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溴夫定,可減少新發皮疹、促進皮疹愈合、抑制病毒播散、縮短病程。 選藥原則: 1、免疫功能正常患者 選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或溴夫定),老年人患者可首選溴夫定。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選用靜脈滴注阿昔洛韋。對阿昔洛韋耐藥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選用膦甲酸鈉。 用藥療程: 通常為7d。 對不斷有新皮損出現,或有中樞神經系統或內臟受累者,建議延長抗病毒治療至14~21d。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四、合理用藥“三原則” 1、盡早使用 72小時內使用,可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伴中重度疼痛或嚴重皮疹、有新水皰出現、合并帶狀皰疹眼炎/耳炎等患者,即使皮疹出現已超過72h,仍應進行抗病毒治療。 2、等間隔給藥 用藥要準時,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 阿昔洛韋,每日5次=每4小時1次;伐昔洛韋和泛昔洛韋,每日3次=每8小時1次;溴夫定,每日1次=每24小時1次。 3、多喝水 使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或泛昔洛韋的患者,需要攝入充足的水,以防止抗病毒藥物結晶沉積于腎小管內損害腎臟。 五、常用抗病毒藥物有哪些“優缺點”? 1、溴夫定 主要優點: (1)每日僅需口服1次(半衰期16小時); (2)僅1%經腎臟排泄,腎功能不全者無需調整劑量,尤其適合老年患者; (3)抗病毒作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 (4)顯著降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 主要缺點: (1)易產生耐藥性(與阿昔洛韋可產生交叉耐藥); (2)療程不要超過7天,若延長療程增加肝炎風險; (3)禁止與氟尿嘧啶類藥物聯用(致死性骨髓抑制風險)。 2、阿昔洛韋 主要優點: 靜脈滴注適用于“免疫功能缺陷”、“頭頸部帶狀皰疹”、“內臟/中樞神經受累”等患者。 主要缺點: 口服吸收差,消除快(半衰期2.5小時),每日需口服5次。 3、伐昔洛韋、泛昔洛韋 抗病毒作用:伐昔洛韋≈泛昔洛韋。 主要優點: 伐昔洛韋是阿昔洛韋的前體藥物,泛昔洛韋是噴昔洛韋的前體藥物,口服生物利用度顯著增加,每日口服3次。 主要缺點: 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4、膦甲酸鈉 主要優點: 不依賴病毒胸苷激酶激活,可直接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的復制,適用用于對阿昔洛韋耐藥的免疫功能低下者。 主要缺點: 腎毒性大; 可引起低鈣、低鎂、低鉀血癥等(膦甲酸能螯合Ca2+、Mg2+、Fe2+、Zn2+等金屬離子)。 附常用抗病毒藥物的用法用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溫馨提示: 國內外診療指南推薦的伐昔洛韋治療劑量為1000mg每日3次,療程1周。 六、如何選擇鎮痛藥物?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非甾體抗炎藥 依托考昔等非甾體抗炎藥,可減輕炎癥引起的疼痛,皮損消退后需及時停藥。 對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效果差。 2、離子通道阻滯劑 鈣通道調節劑普瑞巴林和加巴噴丁,適用于控制神經病理性疼痛。 早期使用普瑞巴林(尤其在皰疹發生7d內使用),能顯著降低PHN(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生率。 溫馨提示: 普瑞巴林和加巴噴丁需遵循“夜間起始、逐漸加量和緩慢減量”原則。建議至少用1周時間逐漸減停,否則可能出現反跳現象。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3、阿片類藥物 不推薦早期使用。 當患者出現非阿片類鎮痛藥物無法控制的中重度疼痛時,可酌情使用,但需特別關注其成癮性。 4、神經營養藥 甲鈷胺有助于緩解神經炎癥與神經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