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歲的兒子是A娃,剛結束中考,即將升入高中,暑假期間周末整天打游戲,不過好在晚上家長勸說后還能按時睡覺。我擔心孩子是否游戲成癮,想知道該如何減少孩子的游戲時間。” ![]() 很多家長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孩子沉迷電子產品,該怎么辦?’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 孩子周末在家打一天游戲,就是游戲成癮了嗎?其實未必。考慮到孩子剛結束緊張的初三生活,現在想放松一下是很正常的。而且家長勸說后他愿意按時睡覺,這說明親子溝通渠道還是暢通的,情況遠沒有到失控的地步。 看見行為背后的需求,比糾正行為本身更重要 透過現象看本質 同樣是打游戲,不同的孩子內心體驗可能完全不同:
![]() 如果是前者,那其實不必過分擔心;如果是后者,我們就需要關注孩子內心的束縛了。 解開孩子心中的繩索 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都想成功。但當他們反復受挫,就會產生自我限制的信念:“我再怎么努力也沒用”、“我永遠無法達到期望”。 ![]() 這些束縛可能來自:
孩子不是不愿意做好,而是被看不見的繩索捆住了手腳 ![]() 先建立良好的溝通 ![]() 這位母親的孩子還能聽進家長的勸說,這是很好的基礎。保持這個溝通渠道比強行制止游戲更重要。
![]() 好的親子關系不是對立與控制,而是攜手與合作
我們的目標不是簡單地減少游戲時間,而是幫助孩子在面對學習和社會壓力時,既能適應環境,又能保持心理健康。 當我們看到孩子沉迷游戲時,不妨問問自己:
![]() 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砸手機、斷網絡,而是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應對挑戰,自然就不會過度依賴虛擬世界了。 唯有在現實世界中找到成就感,孩子才會自然減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有時候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幫助,來解開身上的繩索。讓我們用理解代替批評,用支持代替控制,幫助孩子找到內心的力量。 牛媽說: 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分離,電子產品也不例外,管是為了不管。 這也是自驅力發展的一部分,總結起來八個字:“解鎖束縛,喚醒自驅”。 我會專門用一節課的時間,免費跟大家詳細聊聊這八個字的真正含義,幫助大家能做好正確喚醒孩子自驅的第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