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富陽狹中渡 文/董仁青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上會稽祭大禹,秦始皇一行來到浙江邊。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載:“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行百二十里從狹中過。” 這西行百二十里最后一段路程是在今富陽區(qū)鹿山街道境內(nèi),狹中渡就是今鹿山街道湯家埠南的渡口。 ![]() 二千二百余年前,錢塘江這里本是個寬闊的海灣,就是古杭州灣,古杭州灣西連著古富春灣。湯家埠處在古富春灣底。二千多年來,上游泥沙不斷沉沉積,富春灣兩岸形成一系列沿江平原,富陽區(qū)的三山、春江、靈橋、東洲與西湖區(qū)的雙浦的平原就是這樣形成。富春灣從廣闊的海灣變成江道,杭州灣也向東移遠離了杭州城區(qū)。 當年秦始皇一行來到錢塘,因初來乍到,不知當?shù)厮椤.斔麄冋驹诠藕贾轂尺吿魍灰娺@里水面浩浩蕩蕩,水面上翻騰著驚濤駭浪,又見到?jīng)坝康腻X江大潮飛撲而來,令他們驚惶失措。為了絕對安全,便向上游西行,以便尋找到一個安全的過渡處。秦始皇他們眺望的這個地點就是今杭州秦望山。 他們從這里出發(fā),一直擇路西行,避開宋代蘇東坡時代還稱“浮山之險”灣岸,取道金家?guī)X進入今富陽境受降、高橋一帶,再轉(zhuǎn)南到達古富春灣邊。這里是皇天畈古潟湖口,潟湖口有兩個相向的沙嘴:鑊子山沙嘴與鹿山西山沙嘴,沙嘴中間有橋。他們一行站在橋上,南望這里的古富春灣,灣面還是很寬闊,水面直拍南面亭山下。而移目西南,那一片群山似乎相連,知道已近灣底,便過橋再西行。因秦始皇曾登此橋眺望,人們稱此橋為秦望橋。 因方言的發(fā)音,富陽人稱此橋為“齊夢橋”。“望”在富陽方言中發(fā)音為“夢”,國際音標記作“mo?”。而“秦”字富陽方言發(fā)音,為“d?i?”,秦望即“d?i? mo?”。然在前字的“?(即nɡ)” 在后字中m的影響下造成脫落,成為“d?i mo?”,而“d?i”正是“齊”字的發(fā)音,所以“秦望橋”在方言發(fā)音中變成了“齊夢橋”。方言中聲母或韻母脫落現(xiàn)象很多的,如“這里”,江南為“l(fā)eh li”(勒里) ,江北變成“l(fā)e i”(來衣) ,前字舒化,后字聲母脫落。 二千多年前的這里,古富春灣北水岸尚在鹿山、陸家村、謝家溪、蔣家村一線。這一線之南之東還處在富春灣中。秦代之后很久,今場口中學(xué)那個地方還是個人來人往水邊碼頭,設(shè)有茶坊,故今這里留下了個“茶坊上”地名。因為當年灣浪直拍鹿山下,秦始皇一行過橋后取道鹿山峧進入今鹿山街道境。 秦始皇一行沿當年灣岸,來到今陸家村與謝家溪之間,這里有個座北向南的山塢,山塢口西有個海拔192米的山崗。在1982年《三山公社山林發(fā)證示意圖》中這山崗叫“儉夢灣”。儉夢灣向上到頂,峰頂海拔406米,在今地圖上標為“旋網(wǎng)山”。而東面那支塢,在有關(guān)地圖上標為“秦塢”,在1982年《三山公社山林發(fā)證示意圖》中標為“陳塢垅”。 儉夢灣、旋網(wǎng)山、秦塢或陳塢,這些地名隱含著重要信息——與秦始皇有關(guān)。我們來對比下“儉夢灣”、“旋網(wǎng)山”、“秦塢或陳塢”與“齊夢橋”這些地名,顯然這“夢”、“網(wǎng)”就是“望”。而“儉”、“旋”、“陳”就是 “秦”。在富陽方言中,在場口地區(qū)今天“陳”與“秦”兩字仍還保留著同音,常安藉的鮑志華老師與我老同學(xué)顏根言均證實了這點。所以地圖中這個“陳塢”可標為“秦塢”,原本就是秦塢呀。“儉夢灣”就是“秦望灣”,“旋網(wǎng)山”就是“秦望山”。當年秦始皇過此,登上路右側(cè)山坡,眺望一下腳下那富春灣。山坡上那崗頂因秦始皇稱為“皇崗山”,向上峰頂自然則稱為“秦望山”。可昔在歷史長河中人們只知其音不知其義,除了皇崗山,其余按諧音寫成“旋網(wǎng)山”、“儉夢灣”、“陳塢垅”。 還有人望文生義,把“旋網(wǎng)山”解釋為旋開漁網(wǎng)之義,有人承認“旋網(wǎng)”就是“齊夢”,據(jù)此認為“齊夢橋”為旋網(wǎng)捕魚在橋下。實際上在富陽,還有幾座秦望山(旋網(wǎng)山),均在秦始皇西行過江再轉(zhuǎn)東的路途上:金家?guī)X北有秦望山,中埠有秦望山,春江那座叫孤山的小山,也是座秦望山。這些山幾乎與臨水旋網(wǎng)捕魚無關(guān)。春江那座孤山海拔僅36.5米,在富春灣邊。原名罟山,《說文》:罟,網(wǎng)也。“罟”確實含有網(wǎng)義,但“網(wǎng)”其音卻是為“夢”,即“望”。原來是“望山”因方音為“網(wǎng)山”,又因網(wǎng)義為“罟山”。秦始皇一行當年“取紫霄宮路”過此時,登上山頂望望一下煙波浩渺富春灣,所以清代《富陽縣輿地小志》地圖中把此也按諧音標為“旋網(wǎng)山”。 蔣家村西至湯家埠一線,西南十里長山斜擋,古富春江出山口后在這里形成沙嘴,沙嘴后是一個背灣。這背灣中流速大減,加上里山溪在這里匯入灣中,各種來源的泥沙在這里沉淀成陸要遠早于三山畈東部。因此在《浙江省地圖集》地質(zhì)圖資料上,這里的土地上層屬于沖積、沉積、海積三個因素。秦始皇一行踏上這片小平原來到今湯家埠。 富春江一路西來,在“湯家埠—中埠山口”這里沖出萬重山進入古富春灣、古杭州灣,再無約束。山口西南有鑼鼓山、西北有十里長山,南有剡嶺。長山巖基斜向南,江水直沖剡嶺,得以促成了湯家埠的沙嘴伸向東南。《錢塘江志》、《中埠大橋設(shè)計書》、《富陽縣交通志》等水利、水工資料中可知,湯家埠-中埠狹口“水深由直段河道的2-6米至深潭的的12-20米。” ,“特別是主河槽靠近南岸山體斜坡處。”湯家埠這面因沙嘴延伸,水淺,靠近中埠剡嶺這里,水深達20米。今富陽境富春江江段,“從窄溪至漁山江道,水深一般在8.55米。”為什么這里這么深?因這里是狹口。從《河道學(xué)》知識可知,通常通過同一水量的水道,河槽淺就河寬,河槽深就河窄。在這里,南北僅為300米,而其東與其西江寬達千米上下,況且秦始皇時代東面還是一片汪洋。所以秦始皇一行己在這里找到了這個富春灣底狹口,肯定會在此過渡。因此中埠有秦望山、秦柵灣(今建山灣)、望寨坪(今木杓坪)等地名。 有人講此狹中是桐廬窄溪,可那里江面比這里還寬一點,而且秦始皇一行已找到富春灣底狹口,就近不過就遠過,沒有道理。況從湯家埠西行過長山垅、過包家淇、梅尖垅(密澗瀧),時路均為臨江山道,對大隊人馬與儀帳來講很難走,難道繞道新登那邊不成? 在那里過江,宋代陳鵠已為我們回答了,他在其《耆舊續(xù)聞·卷四》中說:“所謂狹中者,即今富陽,絕江而東,取紫宵宮路是也。” 他同時指明了方向,是過江向東行。在宋代,大源不遠的紫宵宮很有名了,在其南不遠為一個皇太后造了一個新宮,這就是今此地“新官”、“新關(guān)”的來由。有名的紫宵宮這里作為一個地標,取紫宵宮路,就是朝大源走。如同今開車先往上海方向開,并非一定到上海。《越絕書》云“東奏槿頭”,槿頭就是漁浦(有另文論述),秦始皇一行經(jīng)過大源,取道漁浦、下諸暨(蕭山)向會稽行。 最后讓我們來核一下,從杭州西行的秦代“百二十里”到了那里?秦漢時代一華里要比今天的一華里要短,漢代成書《春秋谷梁傳》載:“古者,三百步一里” 那一步是多少呢?一步是六尺。那一尺又是多少呢?一尺是今23厘米。因此當年一華里是0.415千米。從衛(wèi)星地圖上用路經(jīng)軟件量得,從杭州鳳凰山那邊的秦望山出發(fā),經(jīng)九溪、范村、轉(zhuǎn)塘、象山、金家?guī)X、高橋、秦望橋、謝家溪、蔣家村到湯家埠齊頭齊腦50千米,以0.415千米為一秦里折算成秦代里程,剛好是百二十里。顯然,秦始皇狹中過的地方北是今富陽區(qū)鹿山街道的湯家埠村,南是環(huán)山鄉(xiāng)中埠村,這里江面僅為300米,為這段富春江的最狹處,名副其實的狹中過。 撰文|董仁青 編輯|盛玉峰131659877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