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癡癲,是精神有問題一種稱呼。可一些文人就是喜歡用這個癡來自稱。常熟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就自號大癡,癡前還要加上一個大字。另有一詞“大智若愚”。“大智”就是特別聰明,“愚”,就是愚蠢,大智之人也會有大愚的。那么,大癡就是“大智”。 總而言之, 對50 歲后 全身心投入繪畫事業的黃公望 也只能是大癡。 不癡不行。 元朝天歷年間,虞山腳下的湖橋上常見一位蓬頭垢面,穿著破舊的老者手拿酒壇,喝酒賞景。這位老者就是元代大畫家,人稱大癡的黃公望。黃公望為啥要到這湖橋上來喝酒呢? 有一段緣由。 虞山位于長江三角洲平原上,山并不高,面積也不大,可很有靈氣,人稱有七十二種變化。因而好多畫家都想畫好虞山,但多高興而來,敗興而歸。黃公望本是在虞山土生土長的畫家,畫不好虞山還能算是一位虞山人嗎? 因而,黃公望決心畫出虞山的神韻來。他繞虞山走了數十個來回,最后選定了湖橋這個地方作為觀察點。湖橋在虞山腳下,尚湖西北。后來,“湖甸煙雨”、“湖橋串月”都列人虞山十八景。每當秋夜,明月當空,漫步湖橋,可見湖中拱石橋的倒影和天空中的月影,大小兩月相串,故有“湖橋串月”的美稱。 湖橋夜色 黃公望在湖橋上既觀山景又賞湖光,真可謂湖光山景盡收眼底。 黃公望家住虞山西麓,每天雄雞報曉時就起身,自備一條小船,船中裝著酒。行到了湖橋,便系纜上岸,在湖橋上邊飲酒邊觀山色變化。黃公望本已加人全真教,成為一位全真教教徒,功名利祿無所求,飄逸灑脫自逍遙。打魚的漁夫,砍柴的樵夫都是他的好朋友,漁夫打魚歸來,送一些魚蝦給他,或陪他一起飲酒。黃公望每喝完一壇酒,便隨手把空酒壇拋人橋下,空壇漸漸隆起,常使船只擱淺。 虞山變化多端,一年中間,春夏秋冬,早晚中晝,風雨陰晴,變化不同,山的顏色也就捉摸不定。剛剛看上去是紅的,眼睛一眨,就由紅變青,由青變藍,在淡霧中隱隱約約,在云堆中忽隱忽現。太陽照在山上,山的折皺也是變化多端,山影映在湖中,水的色彩更是變化無窮。 虞山四季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黃公望在湖橋上觀山三年,未見他動過一筆,畫過一頁,鄉里人都笑他是大癡。有一天,黃公望邀請了好多畫家來到湖橋。他準備了一大捆宜紙,十幾個大硯臺,請了幾位樵夫為他磨墨。還準備了好多酒菜,眾畫家以為喝過酒后,大癡一定會請他們作畫,因此,一邊喝酒一邊觀山湖景色,構思畫面。可大癡說:“今日請你們來,只喝酒不作畫,而我是只作畫不喝酒。”語驚四座。等樵夫把墨磨好,鋪開畫紙,黃大癡提筆在手,龍飛鳳舞,揮灑自如,神與心會,心與氣合,完全進人了一個無為的境界中。看得眾畫家目瞪口呆。黃大癡畫了一幅又一幅,一個時辰過去了,二個時辰過去了,大癡還是不停地畫,好像虞山盡在他心中,盡在他筆墨之中。從早晨一直畫到傍晚,一共畫了七十二張,幅幅不一樣,虞山的春夏秋冬,陰晴晨晚,都在畫中展現出來。真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后人評說他:“探閱虞山朝暮之變幻,四時陰霧之氣運,得之于心而形之畫。” 從此,黃大癡離開虞山,離開家鄉,云游四海。他沿著富春江一路走下去,松江、桐廬、富陽、淳安,越走越遠,留下了他笑傲江湖的足跡。而今,人們為紀念他,在他所到之處,建立他的隱居地,浙江富陽白鶴村就建起他的隱居地。這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趣事,也是時代的需要。 浙江富陽黃公望隱居地 大癡與摯友一起,時而一葉扁舟,載酒溯江而上,時而朝霞滿天,戴斗笠,披蓑衣,兜風迎浪,一根長笛吹出婉約柔綿之氣。而一根鐵簫吹出浩然正氣,時而在碧波蕩漾的深潭中,看飛流直下三千尺。時而在山頂上長發披肩,花白的胡須迎風飄起,吟唱著大自然的贊美歌。時而迎著朝霞沐浴在大自然的環抱中,洗去往日的污物,心靈中的煩惱,吸收大自然清朗之氣。 660年前的黃公望是個什么樣的形象?在常熟虞山黃公望墓前,有一塊墓碑,刻著元代高士黃公望像。那是幾根線條組成的,頭戴斗簽、臉瘦削,額上三條皺紋,五官端正,老成持重,似乎沒有黃公望的豪放癡情。 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原創地。又看到了大癡的形象。這是一尊大理石的雕像,雕塑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雕像臉龐清癯,輪廓分明,長發飄灑,有魏晉七賢的隱士之風。 在大癡隱居地故居廳中也掛著一幅大癡像。這是一幅道家像,由浙江畫家徐君陶畫。題為《一峰黃公望像》,黃公望身穿道袍,頭插金叉,胡子灰白略顯寬,一臉慈祥,左肩膀挎一布袋,右手拄虬龍拐杖,旁伴一丹頂仙鶴。這是一位慈祥老者的風范。似乎缺少一點大癡的癲狀。 黃公望肖像(局部) 有聯: 大癡胸次多丘壑,巨穎人間識風麟。 此聯多少也道出了大癡的一個特點吧! 對大癡的描寫似乎也不必拘泥于肖像,從他的作品中更能體會其性格特征。黃公望是個專注于繪畫的癡人。又是一個道家仙客,更是一個傲氣和風骨同在的古代知識分子。 大癡隱居富春山中,遨游富春江兩岸景色經過多年的歷練,終于達到了繪畫藝術上的蛻變,一舉畫就《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局部) 此畫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運用草籀筆法,皴筆不多,蒼茫簡運,氣勢雄秀,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譽。《富春山居圖》集中體現了黃公望晚年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運的意境,將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對大自然的觀察,對大自然的感悟。 有人曾做過對號人座的統計,有多少座山,多少個沙渚,多少條舟楫,多少個人。也有人想對號人座,那座山在什么地方,那條江在什么地方,那個人物在什么地方。這是在談藝術嗎? 談黃公望的繪畫藝術嗎? 藝術的真諦盡在意象中。大癡是藝術的癡,專一的癡。中華民族需要這樣的大癡。 (文稿來源:胡燮敏《富春江邊喝夜茶(外一章)》、《黃公望的傳說》;圖片提供:王健、錢偉春) 版權聲明:本文系常熟廣電i常熟工作組整理發布,版權為常熟廣電所有。歡迎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