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癡
胡燮敏
癡,作傻、愚笨解釋,也有極度迷戀某人或某種事物的意思。一些文人喜歡用這個“癡”來自稱,比如常熟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就自號“大癡”,癡前還要加上一個“大”字。另有一詞“大智若愚”。“大智”就是特別聰明,“愚”,就是蠢笨,智到一定境界就是癡了,所以大癡就是“大智”。總而言之,對50歲后全身心投入繪畫事業的黃公望也只能是大癡。不癡不行。 虞山腳下的湖橋上常見一位蓬頭垢面、穿著破舊的老者,手拿酒壇,喝酒賞景。這位老者就是元代大畫家,自稱大癡的黃公望。虞山雖然不大,但景致變化多端,春夏秋冬,早晚中晝,風雨陰晴,山的顏色讓人捉摸不定。 大癡決心畫出虞山的神韻來。每天雄雞報曉時就起身,自備一條小船,船上裝著酒。行到了湖橋,便系纜上岸,在湖橋上邊飲酒邊觀山色變化。黃公望每喝完一壇酒,便隨手把空酒壇拋入橋下,空壇漸漸隆起,常使船只擱淺。其癡到如此程度,恐天下少有。 后人評說他:“探閱虞山朝暮之變幻,四時陰霧之氣運,得之于心而形之畫。”這就是癡情。 黃公望加入了全真教,浪跡江湖。全真教之道本以自然為主,把人融入到自然中,而游名山大川也是他的嗜好。于是,他走出了虞山,走向了名山大川。他沿著富春江一路走下去,越走越遠,松江、桐廬、富陽、淳安……留下了他笑傲江湖的足跡。大癡與摯友一起,時而一葉扁舟,載酒溯江而上;時而朝霞滿天,戴斗笠,披蓑衣,兜風迎浪。一根長笛吹出婉約柔綿之氣,而一根鐵簫吹出浩然正氣。時而又在碧波蕩漾的深潭中,看飛流直下三千尺;時而在山頂上長發披肩,花白的胡須迎風飄起,吟唱著大自然的贊美歌; 時而迎著朝霞沐浴在大自然的環抱中,洗去往日的污物、心靈中的煩惱,吸收大自然清朗之氣。 而今,人們為紀念他,在他所到之處,建立他的隱居地,浙江富陽白鶴村就建起了他的隱居場所。這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趣事,也是時代的需要。生活在元朝階級下層的黃公望并沒有想到以后會成為名人,成為一代風騷人物。 660年前的黃公望是個什么樣的形象?在常熟虞山黃公望墓前,有一塊墓碑,刻著他的像。像是半身像,老成持重,五官端正,臉瘦削,額上三條皺紋,身穿元代道服,似乎沒有黃公望的豪放癡情。 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原創地,又看到了大癡的形象。這是一尊大理石的雕像,雕塑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富陽人崇拜大癡,文人捐款塑造了這尊雕像。這尊雕像上,黃公望臉龐清癯,輪廓分明,長發飄灑,有魏晉七賢的隱士之風。不失大家風范,又透出文人騷客的飄逸。 在大癡隱居地居所的廳中也掛著一幅大癡像。這是一幅道家像,由浙江畫家徐君陶畫,題為一峰黃公望像。黃公望身穿道袍,頭插金釵,胡子灰白略顯寬,一臉慈祥,左肩膀挎一布袋,右手拄虬龍拐杖,旁伴一丹頂仙鶴。這是一位慈祥老者的風范,也似乎缺少一點大癡的癲狀。有聯:大癡胸中多丘壑,巨穎人間識鳳麟。此聯多少也道出了大癡的一個特點吧! 對大癡的描寫似乎也不必拘泥于肖像,從他的作品中更能體會其性格特征。黃公望是個專注于繪畫的癡人。又是一個道家仙客,更是一個傲氣和風骨同在的古代知識分子。 大癡隱居富春山中,遨游富春江兩岸景色,經過多年的歷練,終于達到了繪畫藝術上的蛻變,一舉畫就《富春山居圖》。此畫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運用草籀筆法,皴筆不多,蒼茫簡運,氣勢雄秀,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譽。《富春山居圖》集中體現了黃公望晚年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畫作以長卷的形式,描摹出浙江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盡納畫中,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運的意境,將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對大自然的觀察,對大自然的感悟。 有人曾做過對號入座的統計。有多少座山,多少個沙渚,多少條舟楫,多少個人。也有人想對號入座,那座山在什么地方,那條江在什么地方,那個人物在什么地方。這是在談藝術嗎?談黃公望的繪畫藝術嗎?藝術的真諦盡在意象中。大癡是藝術的癡,專一的癡。中華民族需要這樣的大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