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桓寬說過:“非力車農無以富邦也。” 翻開歷史,車就是致富的工具,也是富人的標志。 在古代,人們擁有牛車、馬車都是很不錯的。 到了科技化的時代,小汽車已經 取代了牛車馬車,也一度是打工人的夢想。 但是這幾年,你應該發現了,車子已經成了打工人的累贅。 01 作為70后,我小時候生活在山溝里,村里最好的車,就是一臺拖拉機。 擁有拖拉機的人,看到熟人,就停下來,讓搭車回家。搭車的人,無比幸福和感激。 村里的砂石路,顛簸到人反胃,還是擋不住想搭拖拉機的熱情。 沒有人敢想,自己會擁有一臺小車。 到了2000年之后,村里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也有外出打工的村民,開回了第一臺小車。我清晰地記得,那是一臺二手車,兩萬多到手。 小車的到來,讓村口著實熱鬧了一陣子。大家圍著車,羨慕不已,問東問西。 買車的村民,很是驕傲,也真正賺夠了面子。 兩萬多,在當年來說,算是一筆巨款。當地的房子,也就六七萬一套。 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村里的打工人,以買車開回家,作為理想目標。特別是過年,很多打工人都開車了,拉著一家老小,特別拉風。 開車去拜年,也是很不錯的。親戚們一看——某某這些年,是富起來了。 有車的家庭,無疑是“衣錦還鄉”的樣子,說話的底氣也大一些。
一開始,大家都是幾萬塊的代步車為主。后來有打工人,買了十幾萬的車,二十幾萬的車,反正價格越貴,面子越大。 似乎只是三五年之間,全村的人,90%以上有車了。 有車了,打工人是說走就走,手握方向盤,一腳油門一腳剎車。確實方便了出行。 不管多忙,打工人也會抽時間去學車。想一想自己能開車,就開心呢。 就是村里的大爺,要不是年老了,也想開小車走一走。大爺想了想,還是買了三輪,也算是一腳油門,就可以溜達了。 02 一樣東西,如果家家戶戶都有了,誰都可以買得起了,就不再是“有面子”。也顯得不值錢了。 村里的老人,看到小車,也見怪不怪,連圍觀的欲望都沒有。 如果誰開車快一點,老人們就罵:“沒看到村里有貓貓狗狗,不注意孩子,一點素質都沒有。”一句罵聲,讓那些喜歡出風頭的人,顏面盡失。 打工的人,開車回家的新鮮勁一過,煩惱就跟著來了。 第一,打工人本來是不需要什么小車的,是攀比心作怪而已。 你到村里,總是會看到一批小車,過完年之后,就被稻草或者油布遮蓋起來。連續五六個月,都一動不動,車的地盤之下,都長了青苔。 原來,打工人繼續外出打工,覺得開車出行,一路上都堵,也耗油,還沒有專門的地方停放,索性就把車存放在老家。只有過年過節,才回來,開一開,免得廢掉。 第二,打工人開車外出,到了工廠里,車就不知道停哪里才好。 到處都是停車收費的地方,只有偏遠的郊外,才有免費的停車場,或者干脆就停荒郊野外了。
“一年兩箱油”的笑話,開始被大家津津樂道了。一整年,也就是過節的時候,加油,開回家,平時都不用。 車輛的使用率很低,這買車的必要性,完全就沒有。若是停車麻煩,這累贅就體現了。 第三,打工人的錢,也不是那么好賺了。一批打工人隨時都可能失業,開車的費用,也令人心痛了。 一臺車,一年就走個兩三千公里,但是保險費、油費、保養費,加起來就是好幾千。 還有折舊費,一年就是一萬多,完全有可能。 誰的錢都是血汗錢,不是大風刮來的。看到錢白白地流失,怎么不心痛呢? 你說這車賣掉吧,導致自己過年不方便,再說這十幾萬買的,賣出去就一兩萬,真舍不得。 你說不賣掉吧,每年在車上的花錢,也不少,車的實用性越來越低。 第四,打工人的工作,也沒有以前那么穩定了,動不動就要換一個地方打工。 人在流動,按理說車就是給人流動帶來便利。但是車每到一個地方,停車難就來了。收費停車的地方,讓打工人舍不得。一個月好幾百,不是小數字。 大家算一算,買車養車的費用,比打車出行,更貴。 再說了,公共交通工具,現在也多了,價格也親民。關鍵是,用公共交通,不要打工人去支付成本,也不擔心停車難、各種保險等。 到城里,開車出行,還沒有坐出租方便。尤其是擁擠的街道里,開車就是浪費時間,干著急。 想清楚了,這每天在廠里熬十幾個小時,拿著自己的工資,去養一臺不怎么用的車,確實沒有什么必要了。 03 很多打工人覺醒了,他們不要什么小車了。過年過節,搭車回家,拼車回家,租車回家,都可以。 如果誰還貸款買很貴的車,那就是留下一個笑柄,這人怎么就活不明白,錢還要打水漂呢? 小車真成了打工人的累贅了。建議打工人,還是“按需購買”,而不是跟風,也不是礙于面子。 賺錢不容易,不要把屬于生活的開支,都被車“吃掉”了。 真正的面子,就是你有存款,沒有精神負擔。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