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原創的第985篇文章 這條認知,我用了大概10年才悟出來。 01 剛畢業的6個月,我就轉行進入了互聯網行業,那時對一切都很新鮮。由于半路出家,也沒有什么大公司要我,進的都是些創業小公司。10年前的小公司也還好,至少拿了融資。在互聯網大勢下,公司看著就有很前途。 作為一個基層小兵,每周也能參加到公司戰略業務的發展會上,聽了很多大方向、大道理的東西。于是對企業戰略興趣濃厚。 就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很欠缺,于是就急著去參加各種培訓班、行業大會,學領導的思維方式,研究公司全盤戰略。 現在想來,這種行為看似是在提升自己,其實是在逃避最核心的一件事: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 那時我經常問:“老師,我要提升認知,我得學戰略思維,不然怎么成長?”領導回答很直接:“你先把我交代的方案寫利索,再談戰略。” 當時不是很理解,以為領導不過是把我當成執行的牛馬。 十年過去了,我的這種看法改變了。 因為很多事,大戰略都是一樣的,做得好與不好,差的往往在執行上。 02 在職場1—3年的階段,最重要的不是認知的廣度,而是執行的深度。 你能不能把一個PPT寫到領導不用改,你能不能把一場活動落地到客戶一句怨言都沒有,你能不能在別人交差了事的地方,補齊所有細節。這些才是你真正的立身之本。 別小看這些小事。很多人覺得執行就是打雜,其實最考驗功力的,就是這些看似“無腦”的活。 一個大項目的失敗,往往不是戰略有問題,而是某個微小的執行環節出了紕漏。能策劃大業務、大事件的人,背后都有一條鐵律:對細節的執行,有著變態級的要求。 以前,公司里來過一個新人,研究生學歷,寫文章思路很開闊。他跟我剛畢業時的狀態差不多。 第一周,他跑來和我聊未來的行業格局,說我們公司在某個細分領域有巨大潛力。 我聽完只問了一句:“你寫的那篇稿子,我為什么改了三遍還錯別字一堆?”他當場臉紅。你可以有格局,但你不能連一篇文章的基本質量都保證不了。 說句不好聽的,很多領導愿意重點培養一個新人,常常會先把他丟到基層,去做最辛苦、最瑣碎的工作。 03 你可能會覺得被埋沒了,但這是最現實的考驗。因為只有在泥里打過滾的人,才真正知道怎么把事情落地。 我自己剛做自媒體的時候,也掉過坑。那時候天天研究爆款邏輯,看各種寫作認知的書,覺得自己懂了很多。市面上很多賺錢的博主,但文章寫得垃圾,沒什么深度,我就很看不起。 可真到寫文章的時候,卡殼半天,寫出來沒人看。 后來我反過來,要求自己每天固定時間寫,先不管好壞,先發出去。結果反而文章越寫越順,有幾篇還爆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認知不是想出來的,是在一次次執行中打磨出來的。 我身邊有個學員,他很典型。 剛開始天天和我討論大環境,說AI如何沖擊行業,平臺推薦機制怎么變。他文章倒是寫了不少大邏輯的東西,但沒人看。 我讓他別想那么多,照著低粉爆款的賽道去寫,先學會復制執行。結果他真聽了,三個月后文章連續爆了兩篇,收入一下子過了萬。他自己笑說:“老師,原來我以前的認知,就是一種假努力。” 這個詞很關鍵:假努力。很多人沉迷在提升認知的氛圍里,看似很努力,其實什么都沒改變。真正的努力,是體現在執行里的。就像健身,光研究動作原理沒用,你得去舉鐵,去流汗。 04 當然,我不是說認知不重要。認知是要提升的,但它有階段性。 你年收入不到20萬的時候,你最缺的不是宏觀的認知,而是能賺錢的能力,而賺錢的底層邏輯,幾乎都指向一個字:做。你把手里的事情做到極致,自然會積累出新的認知。 等你收入上去了,站的高度變了,認知的升級才真正有用。那時候你需要懂戰略、懂全局,因為你要帶團隊,要規劃未來。但在此之前,你如果還停留在光想不做的狀態,那所有的認知都只是空中樓閣。 所以我特別想提醒年輕人一句:不要急于追求所謂的認知優勢。你真正該做的,是養成一種強大的執行力,把任何一件小事做到讓人挑不出毛病。這才是你走向更高層級的基石。 別去幻想自己一下子站在金字塔頂端,你要先學會打地基。只有執行過、積累過,認知才有土壤。你現在要的不是認知的花瓶,而是執行的鐵錘。 ?? 推薦一本好書:《受益一生的世界頂級思維》 這本書,我推薦給所有想要突破自己認知邊界的人。它不是讓你立刻賺大錢的速成秘籍,而是幫你構建一種更高維度的思考方式。等你把這種思維用在工作、用在創業、用在人生選擇里,你會發現自己和絕大多數人已經不在同一個賽道上。 如果你想用十年時間少走彎路,那這本書,就是最劃算的一筆投資。 |
|
來自: 新用戶6232PPU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