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復新疆(1875—1878年)是晚清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重要軍事行動,其關鍵戰役以戰略規劃周密、后勤保障革新、戰術靈活多變為特點,最終粉碎阿古柏政權并迫使沙俄歸還伊犁。
決定性的五場戰役:
一、北疆爭奪戰:古牧地之戰(1876年8月)
左宗棠采取“緩進急戰”策略,先穩固甘肅基地,1876年夏率主力進入北疆。
攻克阿古柏北疆要塞古牧地(今烏魯木齊東),切斷敵軍退路。
戰術:清軍分三路合圍,劉錦棠部夜襲破城,殲敵6000余人。
打開北疆門戶,烏魯木齊不戰而克,阿古柏勢力退守南疆。
二、達坂城—吐魯番戰役(1877年4—5月)
左宗棠“先北后南”戰略第二階段,目標直指南疆核心區。
達坂城圍殲戰:清軍火炮轟塌城墻,全殲守軍5000人,俘獲阿古柏軍火庫。
吐魯番決戰:劉錦棠與張曜南北夾擊,阿古柏大將白彥虎西逃,敵軍主力覆滅。
阿古柏政權崩潰,其本人于5月服毒自殺(一說被部下所殺)。
三、庫爾勒—庫車追擊戰(1877年10月)
清軍乘勝追擊殘部,白彥虎裹挾民眾西逃。
千里奔襲:劉錦棠率騎兵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半月行軍1200里。
庫車阻擊戰:清軍以少勝多,殲滅敵軍主力,白彥虎逃入俄境。
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光復,阿古柏勢力徹底瓦解。
四、和田—喀什噶爾收復戰(1877年12月—1878年1月)
南疆西四城(葉爾羌、英吉沙爾、和田、喀什噶爾)仍由阿古柏殘部據守。
民心導向:維吾爾民眾主動協助清軍,提供情報與補給。
喀什噶爾圍城:清軍兵不血刃入城,伯克·胡里(阿古柏之子)逃亡俄國。
新疆全境(除伊犁)收復,清廷主權得以恢復。
五、伊犁交涉與軍事威懾(1871—1881年)
雖非直接戰役,但左宗棠的軍事部署為外交解決奠定基礎。
武力后盾:左宗棠在哈密設大營,三路大軍壓境伊犁,迫使沙俄談判。
《伊犁條約》(1881年):雖部分領土被割占,但主權大部收回。
標志新疆全境光復,1884年清廷正式建省。
制勝核心因素
1. 后勤革命:左宗棠建立“蘭州—哈密”糧道,采用近代化運輸(駱駝車隊+俄購糧食)。
2. 民族政策:嚴令“剿撫兼施”,保護平民,瓦解敵軍凝聚力。
3. 國際博弈:利用英俄矛盾,孤立阿古柏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