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期 六 2025.08 農歷七月初八 宜 平衡 ![]() 一個人真正的身心健康 —— 行 歌 ![]()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說:"健康是靈魂的禮物,而疾病是智慧的導師。" 真正的健康,不在于從不生病,而在于能與疾病共處;不在于永遠快樂,而在于能與情緒和解。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往往在平凡中展現出非凡的生命力——他們接納脆弱,卻不被脆弱定義;經歷風雨,卻始終保有內心的寧靜。 01與情緒共處:不壓抑,也不放縱健康的人懂得:情緒如同天氣,陰晴雨雪都是自然現象。 他們不會在憤怒時強裝平靜,也不會在悲傷時強顏歡笑。 當情緒涌來,他們允許自己感受,但不會沉溺其中。 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案例:有位高管每次情緒低落就獨自去河邊散步,既不找人傾訴,也不借酒消愁。 走累了,情緒自然平復。 情緒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控制,而是理解——知道它會來,也相信它會走。 02思維正向:在負面情緒中保持清醒他們也會有焦慮、沮喪的時刻,但思維從不陷入災難化:"這次失敗不等于人生完蛋""暫時做不到不代表永遠不行"。 作家史鐵生21歲癱瘓后寫道:"死亡是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這種將絕境轉化為生命禮物的能力,正是健康心智的標志。 真正的樂觀不是否認黑暗,而是在黑暗中依然看得見微光。 03自我認知清晰:知輕重,懂進退他們清楚自己的優勢與局限:
有位資深工程師拒絕高薪管理崗,坦言:"我擅長技術攻關,但帶團隊會力不從心。" 這種清醒,讓他始終在適合的領域發光。 活得明白的人,既不會把自己捧上神壇,也不會跪在塵埃里。 04拒絕工具化:存在本身就是價值現代社會常將人異化為"功能":能賺多少錢?有什么頭銜?健康的人警惕這種物化。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曾說:"修一輩子鐘表也沒發財,但看著它們重新走起來,心里就踏實。" 他們工作的意義不在外在獎賞,而在過程本身帶來的滿足。 吃飯時不刷手機,散步時不談業務,保持作為"人"而非"工具"的完整感。 05抗壓韌性:大事不慌,小事不煩面對突發危機,他們快速聚焦解決方案;遭遇日常瑣碎,也不抱怨連天。 稻盛和夫回憶拯救日航時,每天處理數百問題,仍堅持睡前自問:"今天是否盡全力了?" 抗壓力不是天生特質,而是把注意力從"為什么是我"轉向"現在能做什么"的思維習慣。 06生活有熱忱:自然律動,身心合一他們保持良好作息,不是因為自律,而是享受狀態在線的感覺。 百歲老人日野原重明直到去世前仍堅持出診,他說:"工作讓我忘記年齡。" 當一個人找到生命的熱忱,照顧身體就成了本能,就像園丁呵護心愛的玫瑰。 寫在最后 蒙田在《隨筆集》中寫道:"最偉大的事,是成為自己的主人。" 身心健康從來不是完美的狀態,而是在起伏中保持平衡的藝術。 當我們學會與情緒對話,在壓力中成長,于平凡處見光芒,便觸摸到了生命最本真的質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