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許多快遞分揀中心普遍存在的設備錯分、錯集包、回流問題增多、設備老化等運營困境,以及由此引發的輔助人員冗余、管理粗放、預測失準、排班低效等管理挑戰,進行深度剖析,提出一套系統性的、以數據驅動和流程優化為核心的“定員”方法論。 一、問題根因剖析:為何輔助人員持續增多? 在理想狀態下,隨著分揀中心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技術越高,人力應隨技術投入而遞減。但現實中,許多中心卻陷入“設備越老化,用人反而越多”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在于: 1、設備效能衰減與人力補償 設備老化、故障頻發導致分揀效率下降,錯分率飆升。為了維持整體的產出目標(如每小時處理件數),管理層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增派人力去彌補設備的不足。例如,在分揀機末端增加大量“復核員”人工糾錯,在回流線上增加“二次分揀員”,專門處理錯分件和回流件。這部分人力本不應存在或應很少,現在卻成了固定開支。 2、管理粗放帶來的效率損失 “前端貨量預測不準”和“精細化排班不夠”是管理粗放的集中體現。預測不準導致排班要么人浮于事,要么疲于奔命。臨時拉人、突擊加班成為常態,這種混亂的作業環境進一步加劇了差錯率和員工疲勞度,形成惡性循環。粗放的排班無法實現“人力投入”與“貨量曲線”的精準匹配,造成大量隱性工時浪費。 3、問題驅動而非流程驅動 當前的崗位和人員設置是被動地圍繞“解決問題”(如糾錯、處理回流)展開,而非主動地圍繞“優化流程”展開。組織資源被大量投入在事后補救,而非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 二、定崗策略:從“救火隊”到“防火墻”的崗位重構 定崗的首要任務是對現有崗位進行梳理,區分“價值崗位”和“非價值崗位”(補救型崗位)。 1、崗位分類與優化 核心操作崗:卸車、供件、分揀、裝車等直接作用于快件流轉的崗位,這些崗位是必須保留的價值創造點。 技術保障崗:設備維護、系統運維,其價值在于保障核心設備穩定運行,減少而非增加輔助操作崗。 輔助補救崗:復核員、回流處理員、二次分揀員,這些崗位是當前成本的“黑洞”,是定崗優化需要削減和轉化的重點。 2、崗位職責再設計 轉化而非取消:不能簡單取消輔助崗,否則業務將停擺,而是要通過職責整合,將其轉化為技術保障或質量管控崗。 案例: 可以將3名“復核員”的職責轉化為1名“質量監控員”和2名“機動分揀員”。質量監控員不再親手糾錯,而是負責實時記錄錯分格口、分析錯分原因(是條碼模糊、設備識別率低還是人員操作不當),并將數據反饋給維保員和班組長。機動分揀員則負責在高峰期補充到核心崗,或在問題發生時進行精準干預。 職責前置:將“避免出錯”的職責前置到所有崗位。例如,明確要求卸車員必須將條碼朝上、分離包裹,此舉能極大提升設備識別率,從源頭減少錯分。 3、建立彈性崗位體系:多能工培養 打破崗位壁壘,培養員工掌握多個技能(如既會供件、分揀也會掃描,還會處理回流)。此舉的好處在于: 應對波動:可以根據貨量預測,靈活地將人員在不同崗位間調配,實現人力資源的“動態平衡”。 減少編制:不再需要為每個崗位固定配置富余人員,總編制數得以降低。 提升工作趣味性:減輕重復勞動的枯燥感。 定崗輸出:一份清晰的崗位說明書體系,明確哪些是固定崗,哪些是彈性崗,以及每個崗位的新職責,特別是質量管控的職責。 三、定編策略:數據驅動與模型構建 在問題頻發的環境下,定編更不能憑經驗估算,必須依賴數據。 1、數據治理:建立“人-機-貨”數據采集體系 這是所有精細化管理的基礎,必須采集: “貨”的數據:不僅要有總貨量,更要按時段、按波次、按流向拆解;記錄錯分件、回流件的數量及分布。 “機”的數據:設備分揀效率(件/小時)、設備故障時長(MTTR)、關鍵設備錯分率。 “人”的數據:各崗位實際作業效率(有效工時、單位時間處理量)、出勤率、加班工時。 2、定編模型:綜合勞動效率法與冗余系數法 在理想勞動效率法的基礎上,必須引入“冗余系數(K)”來量化當前系統的不穩定性。 新定編模型:N=[Q/(P*η)]*(1+K) N:定編人數 Q:計劃業務量 P:理論勞動定額 η:出勤率 K:綜合冗余系數(0<K<1),該系數由以下分系數構成: K1(設備差錯系數)=歷史平均錯分率+歷史平均回流率 K2(設備故障系數)=月平均故障時長/月計劃運營時長 K3(預測偏差系數)=|預測貨量-實際貨量|/實際貨量(取過去N期的平均值) K=Max(K1,K2,K3)或K=(K1+K2+K3)/3(根據企業偏好選擇) 模型應用意義: 量化問題:該模型迫使管理者用數據(K1,K2,K3)來量化設備和管理的問題到底帶來了多大的人力冗余。 目標導向:模型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管理改進和技術改造,不斷降低K值,從而減少編制N。例如,一項旨在將錯分率從5%降到2%的設備改造項目,其成功可以直接體現在K1的降低上,從而計算出能節省多少人力編制,這為項目投資提供了清晰的ROI計算依據。 動態調整:K值可以每月或每季度重新計算一次,使編制動態貼合當前運營水平。 3、針對輔助崗的專項定編方法 對于質量監控、回流處理等崗位,其編制應直接與問題量掛鉤。 四、定員與動態排班:應對預測不準與貨量波動的核心 1、提升預測精準度 數據源拓展:不再僅依賴歷史數據,要整合上游網點的“攬收預報數據”、大客戶發貨計劃、電商平臺大促日歷甚至天氣預報數據,構建多維度預測模型。 滾動預測:建立“周預測+日預測+班前修正”的滾動預測機制,越臨近操作時間,預測精度要求越高。 2、精細化排班(基于波動預測) ①劃分時間波次:將一天的操作時間劃分為更小的時段(如每2小時一個時段)。 ②貨量分布:將日預測貨量分解到各個時段,形成一條“貨量預測曲線”。 ③人力需求計算:針對每個時段,使用定編模型計算所需人數。 ④排班圖繪制:像拼圖一樣,設計不同時段上下班的班次(如早班、中班、晚班、高峰班、機動班),使“人力投入曲線”盡可能擬合“貨量預測曲線”。 ⑤機動班設置:專門設置一支占總人力5%-10%的“機動隊”,由多能工組成,用于填補預測偏差帶來的缺口、應對臨時設備故障或頂替請假人員。 3、建立彈性用工池 與勞務公司建立戰略合作,建立“核心骨干(正式工)+常規彈性(勞務工)+高峰應急(臨工)”的用工模式。通過精準的班次設計,讓高成本的正式工覆蓋基礎需求,讓低成本的彈性用工覆蓋波動需求和高峰需求。 五、實施路徑 定崗定編定員是一場管理變革,必須系統推進。 1、診斷與數據摸底(1-2周):成立項目組,全面采集“人-機-貨”數據,計算當前的K值、效率等基線指標。 2、方案設計與模擬(1周):設計新崗位職責、建立定編模型、設計排班模式。利用歷史數據進行模擬推演。 3、小范圍試點(2-3周):選擇一個班組或一條分揀線進行試點,持續收集數據,調整模型參數和方案細節。 4、全面推行與動態監控:全面推行新方案,并建立每日、每周監控看板,重點關注人效、錯分率、預測準確率等指標的變化。 5、持續改進:將節省的人力成本的一部分用于獎勵改進團隊和員工,并投資于設備維修改造(如定期更換識別率下降的掃描器)、流程優化項目,形成“優化->節省成本->再投資優化”的良性循環。 在設備老化、問題頻發、管理基礎薄弱的快遞分揀中心推行定崗定編定員,其核心思想是:從被動補救轉向主動管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通過崗位重構,將資源導向預防和價值創造;通過引入冗余系數K的定編模型,精準量化問題并驅動持續改進;通過精細化排班與彈性用工,有效對沖預測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