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來之前,其實身體早就給了信號,而這些信號,常常藏在下半身。 咱們總以為,心慌、頭暈、胸悶才是大問題的前兆,其實不然。腿沉、腳涼、小便不暢、走路發軟……這些不起眼的下半身變化,反而是身體在“報警”。 中醫講“腎主下肢”“脾主肌肉”“肝經循行兩腿內側”,下半身連著五臟六腑,尤其是腎、脾、肝三條經絡貫穿雙腿。腿腳的問題,往往是內臟功能下降的外在表現。 ![]() 一是走路沒勁,腿像灌了鉛。 脾主肌肉,脾虛了,肌肉得不到滋養,自然無力。再加上現代人久坐、飲食不節,脾的功能逐年下降,腿先知道。 二是雙腳常年冰涼,捂都捂不熱。 如果陽氣不足,或經絡不通,陽氣送不到腳底,就會涼。長期如此,往往提示腎陽虛或氣血運行不暢,有些人心腦血管問題,早期就是從腳涼開始的。 三是夜尿頻繁,一晚上起夜三四次。 ![]() 尤其是50歲以上的人,如果突然夜尿增多,別光想著前列腺,得看看是不是整體腎功能在走下坡。 四是小腿或腳踝經常浮腫,按個坑半天不起來。 五是腿抽筋頻繁,尤其半夜突然疼醒。 特別是中老年人,肝腎漸虧,筋骨不柔,加上氣血運行慢,夜里陽氣最弱,最容易發作。單純補鈣不一定管用,得從養肝血、調氣血入手。 六是下肢皮膚發暗、干燥,甚至出現脫屑、瘙癢。 有些人還伴有腿麻、發木,這更要警惕,可能是下肢動脈供血不足的早期信號,尤其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人要特別注意。 ![]() 一是別久坐,每天動一動。哪怕原地踏步、踮腳、揉腿,都能促進氣血往下走。坐著時可以常搓腳心,刺激涌泉穴,引火歸元,溫通經絡。 二是飲食上少生冷、多溫養。冰啤酒、涼飲料、生菜沙拉,這些傷脾陽的東西少吃。適當吃些山藥、蓮子、芡實,健脾益腎;羊肉、生姜、桂圓,適合陽虛的人溫補,但要適量。 三是晚上泡泡腳,水溫別太高,時間別太長。加點艾葉或生姜,能幫助驅寒、活血。但糖尿病或感覺遲鈍的人要小心燙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