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遇到了一位剛畢業的學生。他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不到一年,拿著一萬塊的月薪。 可他卻很不開心。他跟我抱怨:“老師,我覺得很不公平。同事們做的活跟我差不多,他們都拿一萬三,我卻只有一萬。”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么辦?” 他說:“要么找老板談談,要么考慮換一家公司。” 我沉默了一下,然后告訴他一句話:別看別人拿多少錢,你先看看自己值多少錢。 工資不是“分蛋糕”,而是“定價”很多人進入職場后,總有一個思維誤區:工資是老板隨意給的,完全取決于老板的“良心”。 其實并不是。工資,本質上是一個市場定價的過程。
工資的高低,從來不是靠比較來的,而是靠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決定的。 “同事比我多三千”,公平嗎?年輕人剛入職場時,很容易掉進一個陷阱:跟同事比較工資。 確實,你們做著類似的工作,他比你多拿三千,表面上看“不公平”。 但為什么會這樣呢?
所以,工資差距往往不是“平白無故”的,而是市場給出的差別化定價。 你值多少錢,不是你說了算職場最殘酷的現實是:你覺得自己值多少,并不重要;市場覺得你值多少,才是真的。 你可以覺得自己比同事聰明、比同事努力、比同事敬業,但如果市場不給你開價,你的價值就只能停留在“自我感動”。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不公平”,是因為習慣了在學校里的思維:
工資背后的三個維度那么,一個人到底“值多少錢”,怎么判斷?大致有三個維度:
工資,就是這三個維度綜合評估后的結果。 “不公平感”如何轉化為動力?很多年輕人一進入職場,就被“不公平感”困擾,甚至懷疑人生。但真正聰明的人,會把這種“不公平感”轉化為動力。
不去驗證,只是抱怨“我不公平”,只會讓自己停在原地。 工資,是一場長跑還有一點,很多年輕人容易忽略:工資只是職場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場長跑。 你今天比同事少三千,但如果你在三年后成長得更快,完全有可能反超對方。 很多企業在招聘新人時,給的工資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價”,而是一種試探和投資。真正決定你收入曲線的,是你三五年后的積累和躍遷。 所以,盯著眼前的差距不放,其實意義不大。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在未來市場上的競爭力。 工資不是分蛋糕那天我對學生說:工資不是一個“分蛋糕”的游戲,而是一個“價值定價”的過程。 別人比你高三千,未必是老板不公平,而是市場給出的差別化定價。你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驗證自己到底值多少錢。 如果你辭職后立刻有人愿意給你一萬三,那你確實被低估了; 職場最殘酷的真相就是:你值多少錢,你的工資才值多少錢。 畢竟,真正的公平,不是和別人比,而是和市場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