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先看鐘繇的《宣示表》,被稱為“小楷之祖”不是白叫的。18行299個字,每個筆畫都跟老樹根似的,看著拙實則穩。我初學小楷就臨它,練了三個月,字的骨架一下就立住了——橫畫不飄,豎畫不歪,這就是根基。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再看趙孟頫的《汲黯傳》,現在書法圈特火。他寫的字像“花舞風中”,看著特舒服。我臨的時候發現,他每個字的間距都跟算過似的,既不擠也不散。新手練這個,最能學會“怎么把字寫透氣”。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趙佶的瘦金體《千字文》更絕,上海博物館那幅是他22歲寫的。筆畫細得跟鐵絲似的,卻硬挺挺的有勁兒。練這個得敢用鋒,筆尖稍微一軟,那股“清逸潤朗”的勁兒就沒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文征明74歲寫的《琴賦》也得說說。老人家用筆跟年輕人似的精準,我數過,一個“琴”字的撇捺,起筆收筆分毫不差。這就是功夫,告訴我們練字不怕歲數大,怕的是不用心。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王羲之《樂毅論》是寫給兒子的啟蒙帖,現在看還是“正書第一”。每個字都跟打印的似的工整,卻不死板。新手從這入手,能學會“怎么把規矩寫出靈氣”。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王寵34歲寫的《游包山集卷》,被稱為“500年一遇的天才之作”。他把鐘繇的“古拙”和王羲之的“活”融一塊兒,字看著歪歪扭扭,實則特有節奏感。練這個能打破“字必須寫端正”的執念,學會“穩中求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靈飛經》號稱“天下第一小楷”,趙孟頫、啟功都夸它。我臨的時候,最愁那些細筆畫,后來發現得“筆尖立起來,手腕輕轉”,才能寫出那種“明媚靈巧”。現在很多硬筆書法也學它的筆意,可見經典就是經典。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趙孟頫63歲寫的《道德經》,滿篇都是“人書俱老”的從容。每個字的粗細變化特自然,不像年輕人寫的那么用力。練這個能學會“怎么把字寫出韻味”,不只是描形狀。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是“小楷極則”,現在就剩250多字了。他的字比他爹王羲之更舒展,完全沒了隸書的影子。練這個能明白“楷書也能寫得飛起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稱“宋代第一小楷”,筆勢瘦硬工整,承二王風骨,現為故宮瑰寶,盡顯宋代文人清雅氣度。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