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 【續上篇】 中國自古就有混元開天之說,最早見于東漢三國時期,不知道其思想是否根于《系辭》的“太極生兩儀”。現代天體物理學有個極為重要的宇宙初始理論——大爆炸理論,誕生于1948年,說整個宇宙誕生于一次大爆炸,從一個極小極小的“棗核”膨脹開來形成了宇宙,其理論基礎是廣義相對論。一個古老的神話,一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理論,兩者對宇宙形成的描述何其相似,而類似“盤古開天”的神話傳說在其他古老的文明中很罕見。 在大爆炸理論中,宇宙最初始的那個點叫奇點,奇點的密度無窮大,引力無窮大,時空曲率無窮大。如果這個點真的存在,那么這個奇點就是太極了。但也有人不同意這個理論中的“無窮”表述,認為應該是“極大”,這里其實就該用到上篇(《無極、太極與宇宙奇點(上)》)中提到的數學上無限逼近的概念了。 而在另一個理論——黑洞理論中,黑洞是一種極高密度的天體,體積極小,引力極大,周圍時空曲率極大,聽上去就和宇宙的初型差不多,只不過黑洞是和宇宙量級不成比例的極微小版。黑洞是大質量的恒星內部燃料耗盡后坍縮而成的,它所有的質量都被壓縮在一個極小的空間內,所有接近它到一定距離的其他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就連光也不例外,稍學術一點說就是光無法從黑洞中逃逸,所以當人們看向這個天體的時候,只能看到接近它的某個一定距離上光最后消失處的那個黑乎乎的界面,所以才叫它黑洞,而那個界面就是“視界”,顧名思義是可視的邊界。 ![]() 既然人們無法看透視界,也就無法看見黑洞里面是什么樣,所以黑洞最里面那個奇點到底存不存在,恐怕永遠都無法靠觀測得來。在這里,姑且還得用數學上的無限逼近概念,認為黑洞內的物質早晚會無限逼近地匯聚到一個點上。 彭羅斯后來又提出,黑洞可能不像以前想的那樣一直坍縮下去,而是很有可能周期性地潮汐式演變,坍縮時向內吸入所有靠近它的物質,而在一段時間后又會從其內部“吐”出物質,但是吐出來的物質和吸進去的物質已經不一樣了,然后這么吸一陣、吐一陣地循環下去,只不過這個循環的轉換時間會是非常非常漫長。這么聽上去,黑洞就像是個回收再造的工廠。 早年間還有個“白洞”的概念,現在幾乎沒人提了,說白洞是和黑洞一樣的質量極大的天體,但它不會把靠近的物體吸進去,而是把那些物體從它的視界邊緣發射出來。如果彭羅斯的黑洞潮汐理論成立,那么或許所謂白洞就是正在吐的黑洞吧。 彭羅斯把這個黑洞的構想推廣到宇宙框架上,認為整個宇宙就是循環的,現在的宇宙是從大爆炸而來,宇宙膨脹到一定極限后會開始逐漸坍縮,將來最終會坍縮回一個奇點,然后再次發生大爆炸形成新的宇宙。 在宇宙的那個奇點處,現有的所有物理學理論都會失效,它就是個混沌的狀態,是完全充塞的無極。 從這些天體物理的概念回到太極、無極,再來想一想太極和無極之間的異同,似乎很容意就能理解“太極本無極也”了。觀之則太,處之則無。 道家、玄學家似乎更原意認為“無極生太極”,一方面是對于對“無極而太極”的不同理解,另外也有些人固執地認為這樣能顯得自己理解更深。道家有一部內丹學名著《金丹大要》,其中有一張“太極順逆圖”,是經過加工的周氏太極圖,在這張圖里,太極、無極居同位。經道家改造的周氏太極圖在《道藏》中有很多,太極、無極居同位的并非孤例,可見真正有學識見解的道家也是認同“太極本無極也”的。 ![]() 還是那句話,《太極圖說》并非是要演說天體,只是說理,而至理同歸,恰好與現代科學的自然天體演化理論相合。我在此也絕非有意用二者來以彼證此,只是為了幫助理解。 (2025.8.28) ![]() |
|
來自: 易玄91wavgkr7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