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老戰友賀龍和陳賡常常在一起談論往事,回憶起他們的青春歲月。每次談起,總會提到一個人,這個人曾經是陳賡家中的放牛娃,也曾為賀龍擔任交通員。每當這個名字被提起,賀龍和陳賡都會不自覺地感嘆:“如果他活著,至少也得是個將軍。”這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和賀龍、陳賡之間又有著怎樣深厚的情誼,讓兩位老將如此難以忘懷他? 一:少爺與放牛娃的命運交織 1903年2月27日,陳賡出生在湖南湘鄉一個富裕家庭,自小被家人稱作“二少爺”。在許多軍史書籍中,大家常提到陳賡將軍幽默風趣、愛開玩笑,曾是我軍的“開心果”。但事實上,年少的陳賡性格活潑,私塾里常常搗蛋。即使如此,他內心善良,處事總帶著一份溫暖和關懷。 1915年,陳賡家里迎來了一個新的“家務助手”——盧冬生。盧冬生比陳賡小五歲,來自湘潭縣,家境貧寒,兄弟姐妹多,生活十分艱難。為了幫助家庭,年僅七歲的盧冬生被外婆帶到陳賡家里做放牛娃。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類似貧困孩子在富貴人家受盡欺凌的情節屢見不鮮,但在陳賡和盧冬生的故事里,這種情況并未發生。陳賡沒有因為自己是少爺而欺負盧冬生,反而常常關心他,分享零食和玩樂,漸漸地,二人從主仆關系發展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 這段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持續了幾年,直到陳賡離開家鄉去縣里的小學堂讀書。盡管與盧冬生的見面次數大大減少,但每次回家,陳賡都會把新學到的知識教給盧冬生,晚上還會一起放牛、割草。盧冬生則會不時帶些衣物和日常用品送給陳賡。這段深厚的友情一直延續,直到13歲那年,陳賡遭遇了家庭的強迫婚姻。 在舊社會,包辦婚姻非常常見。年僅13歲的陳賡自然不愿接受這樣的安排,因此他決定逃離家里,投身到軍旅生涯,去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1916年年底,年僅13歲的陳賡離家參軍,加入了湘軍,參加了多個戰斗,但隨著他日益覺察到軍閥混戰只會加重百姓的疾苦,他決定離開湘軍,開始接觸并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而盧冬生呢?陳賡離開后,他在陳家也待得沒什么意思。最終,他在1917年春天離開了陳家。此后,盧冬生四處奔波,做了幾個工,但由于年紀小且性格憨厚,他屢屢受到惡劣老板的欺壓。 二:少爺與放牛娃的革命歷程 到了1925年春,17歲的盧冬生決定告別過往的屈辱,決定參軍。他選擇了加入湘軍,雖然他并不知道,陳賡早已離開湘軍,投身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新的革命歷程。直到1927年初,陳賡已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直屬特務營的營長,而此時的盧冬生,正是加入了改編后的湘軍。 12年后,陳賡與盧冬生重逢。在陳賡的影響下,盧冬生逐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為了陳賡身邊的得力戰友。兩人都成長為我軍的高級將領,經歷了無數的戰斗和磨礪。 1927年8月1日,在南昌起義的戰斗中,陳賡和盧冬生一同奮戰。陳賡在贛南會昌附近的戰斗中左腿中彈,嚴重受傷。雖然身受重傷,陳賡仍然堅持不離戰斗,勸盧冬生先行撤離,但盧冬生堅持留在陳賡身邊,直到葉挺將軍的救援隊趕來。盧冬生背著陳賡輾轉廣州、汕頭、香港等地治療,直至陳賡的傷勢稍微恢復。 陳賡時常感慨:“沒有盧冬生,就沒有我陳賡!”這份生死與共的友情,注定了兩人的深厚情誼。 三:“憋屈”的犧牲 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盧冬生因為多次負傷被暫時調至后方,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繼續學習,同時恢復身體。兩年后,盧冬生已恢復健康,迫不及待地向組織請命回國參加抗戰。可惜,組織認為他應該繼續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因為國內急需一批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高級指揮員。于是,盧冬生被留在蘇聯,直到1941年才從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 然而,蘇德戰爭爆發,盧冬生無法按計劃回國。在蘇聯遠東地區的東北抗日聯軍中,他繼續擔任軍官。直到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軍東北,盧冬生才得以回到祖國。 可惜的是,命運對他開了個惡作劇。1946年12月13日,盧冬生在與陳云會面之后,前去為陳云取行李,卻在途中遭遇變質的蘇聯兵痞搶劫。盧冬生奮起反抗,卻不幸被對方槍殺,年僅37歲。 盧冬生的犧牲讓賀龍和陳賡痛心不已,他們雖然在槍林彈雨中生死與共,但此時卻眼中含淚。這也是為什么,在建國后,每次提起盧冬生,賀龍和陳賡都會忍不住感嘆:“如果他活著,至少得是個將軍。”他無愧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