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的本質,是改變認知;階層躍遷的前提,是認知躍遷。 作者 | 羅一木 提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你會想到什么? 覺得這是政治課本里那些讓人頭疼的概念?感覺這些詞匯離自己的生活特別遙遠? 其實,你每天都在參與這場“游戲”,只是你可能從來沒意識到。 01你的工資, 就是經濟基礎的一部分 簡單講,經濟基礎就是“誰有什么,誰做什么,誰得到什么”。 你早上擠地鐵去上班,這是在參與生產。 你每月領工資,這是在參與分配。 你用工資買房買車買奶茶,這是在參與交換和消費。 這一切加起來,就是經濟基礎。
生產力就是“能造出多少東西”——你的技能、公司的設備、社會的科技水平。 生產關系就是“東西歸誰,怎么分”——你是打工人還是老板,拿工資還是分紅利。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一塊地,一個農民,一把鋤頭,能種出100斤糧食——這是生產力。 這塊地是農民自己的還是地主的,收成怎么分——這是生產關系。 兩者加起來,就構成了那個時代的經濟基礎。 02上層建筑, 其實就是“游戲規則” 如果經濟基礎是“怎么掙錢、怎么分錢”,那上層建筑就是“憑什么這么分”。 為什么你上班遲到要扣錢?為什么偷東西要坐牢?為什么結婚要領證? 這些“規矩”,就是上層建筑。
★ 政治法律制度:看得見的規則——法律、政府、軍隊、法院 ★ 社會意識形態:看不見的規則——道德、文化、宗教、價值觀 你覺得“996是福報”還是“打工人也要有尊嚴”? 你認為“男主外女主內”還是“男女平等”? 你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還是“work-life balance”? 這些觀念,都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 03它們的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這句話聽起來很抽象,其實道理特別簡單: 有什么樣的掙錢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規則。 古代為什么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為那時候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誰有地誰就是老大,所以需要嚴格的等級制度來維護地主的利益。 現代為什么強調“人人平等”? 因為工業社會需要大量自由流動的勞動力,你不能把工人綁在土地上,得讓他們自由選擇去哪個工廠打工。 再看個身邊的例子: 為什么現在那么多人支持“靈活就業”? 因為互聯網改變了生產方式——你可以在家寫代碼、做設計、當主播。 生產方式變了,雇傭關系就得跟著變,法律和觀念也在慢慢調整。 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04上層建筑也會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 雖然經濟基礎是老大,但上層建筑也不是完全被動的。 它會反過來促進或阻礙經濟發展。 比如: ★ 知識產權保護法(上層建筑)→ 鼓勵創新(促進生產力) ★ 戶籍制度(上層建筑)→ 限制人口流動(某種程度上阻礙生產力) ★ “996文化”(上層建筑)→ 短期提高產出,長期損害創新(復雜影響) 所以,上層建筑既是經濟基礎的產物,又是經濟發展的條件。 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時,社會就順暢發展。 05說到底, 這和你有什么關系? 你既是經濟基礎的參與者,也是上層建筑的塑造者。 你選擇什么工作,怎么消費,如何投資——這是在參與經濟基礎。 你支持什么觀點,傳播什么價值觀,為什么事情發聲——這是在影響上層建筑。 理解了這對概念,你就能看懂很多社會現象: 為什么有些法律總是滯后于現實? 為什么代際之間的觀念差異那么大? 為什么同樣的制度在不同國家效果不同? 因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永遠在相互作用、相互調整。 你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推動這個巨大齒輪的轉動。 問題是:你想推動它往哪個方向轉?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