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莫要把《紅樓夢》讀成《甄嬛傳》(中) 時髦的傻子【版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圖片源自網絡】 ![]() 二、其次從作者對人物的基本人設及角色定位來分析 寶釵、襲人究竟是怎樣的人?她們會不會如《甄嬛傳》之類宮斗劇所表現的那樣,為了一己私利去傷害同伴呢?想要獲知準確答案,我們可以依據且只能依據的,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明示給讀者的對她們各自的基本人設及角色定位,而絕不應該是任何其它判斷標準。那么,作者對寶釵和襲人是如何設定的呢?最有說服力的就是用事實來說話。 首先分析作者對薛寶釵的明確欽定: 1、【山中高士晶瑩雪】(第5回)【蘅蕪君】(第37回)【艷冠群芳】(第63回) 對于作者欽賜給寶釵的這三個名號,筆者曾在《曹雪芹對薛寶釵的定位》一文里作過詳細分析,閱者諸君可以評閱,本文只作摘要評述。圖書館網址:http://www.cxbdf.cn/content/16/0904/20/3498803_588404598.shtml 【山中高士晶瑩雪】,其中的【雪】諧音【薛】,暗示這個判語是說寶釵的。而晶瑩有【光亮而透明】的意思,再結合【山中高士】,暗示寶釵如冰雪般純潔和聰明,而且人品高潔,志趣品行高尚,為人處事光明磊落。 【蘅蕪君】,蘅蕪是一種香草,屈原的《離騷》里,常常用香草、香木比喻君子、高士、賢人,或者比喻人的美德。王逸的《楚辭章句》里即有【《離騷》之文……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的句子,第78回的【芙蓉女兒誄】,作者就明確指出師法《離騷》。故而作者把【蘅蕪君】賜予寶釵,說明作者把寶釵欽定為具有忠貞美德的高士或賢人。 【艷冠群芳】,指的是花中之王牡丹。但若僅從牡丹的色彩艷麗、姿態嬌媚去理解,未免會流于片面。因為牡丹在百花叢中之所以能獨占花魁,更主要的在于牡丹品質高貴,具有面對權貴拒絕趨炎附勢的錚錚傲骨。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里云:【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論,謂其色其香,去芍藥有幾?擇其絕勝者與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誰手。及睹《事物紀原》,謂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開而牡丹獨遲,遂貶洛陽,因大悟曰:“強項若此,得貶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作者把【艷冠群芳】賜予寶釵,說明寶釵不僅容貌出眾,而且人品高潔,迥異于常人,與【山中高士】【蘅蕪君】相互印證。 2、【品格端方,容貌豐美】(第5回) 這句評語是作者對寶釵外在形象與內在品行的雙重定位。【容貌豐美】與寶釵的外貌描寫【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相呼應,也為后面的【艷冠群芳】設下伏筆;而【品格端方】 則直言寶釵的道德品質賢淑良善 、忠貞高潔——① 恪守禮教規范:不僅自己謹言慎行,而且積極引導黛玉在公眾場合要謹遵禮法;②對同輩友善:如幫助在家做不了主的史湘云辦螃蟹宴,如替家境貧寒的邢岫煙贖當,如給身子骨弱的黛玉送補品燕窩,背地里教導黛玉注意言行;③對下人仁厚:如對姨娘身份的香菱情同姐妹,如對同樣是姨娘身份、人氣特差的趙姨娘也不會另眼看待,等等。這些事實說明,寶釵是封建時代【賢德淑女】的典范,這樣的女子絕不會損人利己,更不會有嫁禍他人的小人之舉。 3、【行為豁達,隨分從時】(第5回)【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第8回)【穩重和平】(第22回) 這幾句評語前后照應、相互滲透、互為表里、用意明確,就是作者對寶釵性格特征的直白定位。【行為豁達】指她寬容仁厚、不拘小節,一般不在細枝末節上計較,如面對黛玉多次的譏諷、調侃,能始終保持隱忍。當然也有例外,當寶玉把她比作楊貴妃對其體態豐腴暗含調侃時,寶釵的姑娘愛美之心瞬間爆表,自然是話藏機鋒、語含辛辣;【罕言寡語】【安分隨時】則點明她不事張揚、內斂低調的處事態度;至于【藏愚】和【守拙】,則是她的生存智慧:不刻意顯露才華,不追求外在虛榮,更注重內在修養,低調做人避免樹敵。盡管她本身才情出眾,但卻始終秉持【女子無才便是德】 的傳統道德觀念。寶釵的性格特征概括說來,就是連賈母都欣賞她的【穩重和平】。 ![]() 4、【懷金悼玉】(第5回) 【懷金悼玉】出自第5回【《紅樓夢》十二支曲】里的【紅樓夢引子】。其中的【金】和【玉】,乃是作者為書中三個核心人物寶釵、黛玉(寶玉)設定的象征性符號,而【懷】和【悼】則直接奠定了【緬懷、哀悼】的情感基調。 其深層含義就是通過【金、玉】所代表人物的悲劇命運,抒發對封建制度下諸多優秀女子好人難做、好夢難圓、理想幻滅的惋惜與悲嘆。是與《紅樓夢》【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悲劇主題一脈相承的。 作者不僅把寶釵和黛玉并立為紅樓女一號,同時寫進【金陵十二釵正冊】的第一首判詞,而且還寫進同一支曲子【終身誤】。與此同時,還在【紅樓夢引子】曲中突出了【懷金悼玉】理念。由此可以斷定,作者是把釵、黛作為同類人,都是作為正面形象來描寫刻畫的。尤其是第42回的【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第45回的【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這兩個重要情節里,寶釵和黛玉二人推心置腹地互訴衷腸,加深了對彼此的理解,終至義結金蘭情同姐妹,更是把二人融為一體。也難怪《紅樓夢》研究史上,屢屢有人推演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亦即【同類相感】的【釵黛合一】。其實,寶釵、黛玉都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其中的一分子,她們最終的悲劇都是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的罪愆,而并非相互間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相互爭斗造成的。 綜上可知,寶釵、黛玉之間產生宮斗情節既沒有最根本的人設基礎,也沒有必然會產生的典型環境,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的。《紅樓夢》寫的是【金陵十二釵】之間的【閨友閨情】,而不是【修羅場】。至于歷來頗具爭議的薛寶釵滴翠亭事件,筆者曾有多篇帖文予以明辨是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薛寶釵【滴翠亭嫁禍】之說根本不能成立》一文,現提供圖書館網址以便評閱:http://www.cxbdf.cn/content/18/0614/21/3498803_762478176.shtml 另有館友@liuhuirong 提供的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王人恩先生一文:《【名家談紅】賈府眾人的評價和寶釵的“自白”》,與本文觀點可以相互補充和印證,對全面客觀地了解寶釵大有裨益。這里也提供其圖書館網址,以便諸君參閱:http://www.cxbdf.cn/showweb/0/0/1159247417.aspx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