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恨人有,笑人無”,為什么內里越是“空虛”,表面上卻越要虛榮? 閨蜜最近給我分享了一個她養在微信朋友圈里的“電子寵物”,對方是一個26歲的小姐姐; 兩個人在車友群里認識,關系僅僅只發展到了“節日互相問候”這個地步。 打開這個小姐姐的朋友圈,幾乎讓人看花了眼: 全A績點、國外留學、奢侈品包、貴價化妝品、豪車名表、大酒店泳池、米其林餐廳、大廠offer、全世界各地的旅游風景照…… 文案不是寫“全款拿下寶格麗某款”就是“用腳步丈量世界的美好”,乍一看上去簡直就是貴族名媛、人生贏家。 可閨蜜一轉眼就打開了兩人的聊天記錄,從7月末某個“資金周轉不開”開始,一長串全都是借款信息和未接通話: “哈嘍,在嗎?借我500應個急,明天就還你。” “我把chanel的包包賣了,還沒回款,借我兩千唄,到時候多給你利息。” “為什么不接電話?忙完請回消息。” 看得人瞠目結舌,不禁感嘆“死裝哥”和“死裝姐”的風終于還是吹到了我們身邊。 明明大家都是普通人,卻總有那么一些“例外”,不愿意過普通人的生活,非要用香奈兒、星巴克和奔馳將自己包裝起來: ![]() 可是卻沒有經濟基礎,只能到處盜圖、偷拍、以及“拼單購買”。 他們總以為,這樣的外部包裝可以為自己帶來周圍人的羨慕、嫉妒、尊重、仰望。 可事實卻是,在人際關系中,幾乎沒有人會喜歡一個有著弱者心態的人。 當你沒有任何內涵,卻表現得虛榮、愛面子,那你將面對的絕不會是羨慕的目光,而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惡意。 弱者心態 幾乎沒人意識到的一個現實是:弱者心態幾乎等同于“情緒乞討”。 當一個人擁有弱者心態,就會內心極度缺乏尊嚴和價值感,他們的自主性不能向內尋求,就只能向外探索。 弱者心態走向的是兩個不同的極端,一個極端是極度的自卑和無助; 表現出毫無主見、對他人極度依賴、抱怨、自我貶低等等,將“我不行”掛在嘴邊,容易讓他人感覺到負能量爆棚。 待在這種人身邊天天接收負能量,很容易被“傳染”,感到消極無力。 所以,人們會傾向于呆在積極的、自主性強的、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身邊,而遠離這些總是怨天尤人的“受害者”。 另一個極端是過度的外包裝以及虛榮心,他們同樣是毫無價值和尊嚴感; 所以非常在意他人如何評價自己,害怕丟臉,于是打腫臉充胖子,病態地追求起了“高人一等”的奢侈生活。 但是,這樣的奢侈生活沒有任何經濟基礎,是只活在社交平臺或者言語吹噓中的“空中樓閣”; 所以,他們需要他人的吹捧和羨慕,才能從中獲取相應的價值感。 本質上,這就是一種攫取他人情緒價值以供養自己的行為。 ![]() 在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無論是物質資源還是情緒資源,都需要雙方的共同付出與索取; 一旦某一方成為了單向的“索取者”,周圍的一切朋友都會快速遠離。 下行比較 我們不妨來思考一個問題:“你覺得什么樣的表現才算是有人格魅力?” 有錢?有顏值?有好的身材?有廣闊的眼界?有獨特的認知?有優雅的舉止?有正確的三觀?有高尚的道德? 當你進行自我認知以及自我覺察時,你認為自己是否算的上是具有“人格魅力”?具體原因有哪些? 而如果與你的朋友們相比較,你的人格魅力又能否比得過他們呢? 心理學中的社會比較理論告訴我們,當個體在缺乏對自我的客觀認知時,就會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來評判自己的三觀、能力和處境。 當愿意積極奮進的人進行自我認知時,他們會進行“上行比較”,與優秀的人進行競爭,以此來激勵自己、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但在弱者心態的驅動下,人們若要認識自己并獲得相應的自我價值感,他們不會與自己周圍的更強者比較; 也不會和與自己相似的人比較,而是會進行“下行比較”,以獲得短暫的、扭曲的價值感: “至少還有他不如我。” “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這樣的想法其實非常危險,如果次次都使用“下行比較”獲得優越感,人就會失去努力的動力,然后慢慢滑落,直到跌入泥潭。 自我驗證的怪圈 看到一位網友分享:“人性里的惡是很容易就能被引導出來的。” “初中的時候有個女生經常被欺負,我最開始是出于打抱不平經常幫助她,后來我突然發現自己也開始了對她的惡意嘲諷和打壓……” “因為她的態度真的就是那種討好和諂媚,時間久了和她相處的人就會覺得瞧不起她欺負她才是正常的,真的太可怕了。” 那些越傾向于過度包裝自己的人,他們的內心越是自卑。 雖然心理防御機制會讓他們下意識忽略這個認知,但在潛意識中他們是清楚知道“自卑”的存在的。 于是,他們也相應地形成了對自己的某種概念:我就是很差,如果我不包裝自己,將收獲他人的鄙夷。 這樣的自我概念很快就轉變為了一種強烈的動機,去尋求驗證、維持這一概念的外部評價和反饋信息,即使這些自我概念是消極的。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自我驗證理論”,簡而言之,就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某方面很差,ta就會下意識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確實很差”。 他們會認為來自于環境中的評價全都是負面的、他人的眼光都是貶低的,于是更加拼命遮掩自己、包裝自己,形成一個自我驗證的“怪圈”。 ![]() 不要再用無謂的行為掩蓋自己的空缺了,你自以為的精明其實全都被他人看在眼里; 他們只會因此對你展現出更多的嘲諷和惡意,而不會卑躬屈膝覺得你是人上人。 將“我到底是誰”、“我到底需要什么”這兩個問題反復思考,收回投入在他人身上的目光,專注看向你自己。 當你不再需要過度的尊嚴和面子時,它們才會真正出現在你的身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