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藥物性肝損害西醫研究認為藥物性肝損害是因理化因素機制直接破壞肝細胞,干擾特種代謝過程,造成結構損害,導致細胞的損害或壞死,引起病毒性肝炎樣臨床癥狀。中醫根據其癥狀可以歸屬于“肋痛”、“黃疸”、“嘔吐”等病范疇,病機為正氣虛弱,外邪侵襲(此主要為藥毒邪氣),導致肝脾不和。肝郁脾虛,病情發展還會出現肝陰不足。脾虛不運可致挾濕,肝郁日久,可化熱或氣滯血瘀。故治療總以疏肝健脾、養陰柔肝以達祛邪解毒之目的。故而應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方治療,收到顯著效果。 【臨床應用】匡氏 等所選40例病例均為住院病例,經病理證實為惡性腫瘤。無肝炎史,排除肝臟轉移者。經4個周期化療,分別在第二至第四周期出現藥物性肝損害,血清谷丙轉氨酶(ALT)在80~196U/L之間,血清谷草轉氨酶(AST)在65~145U/L之間。其中男26例,女14例;肺腺癌12例,肺鱗癌6例,賁門腺癌14例,胃腺癌8例。 年齡最大72歲,最小21歲,平均在25歲。均化療2~4周期,化療方案為PDD(順珀)20mg連用5天,絲裂霉素6mg每周1次,連用2周,5-氟脲嘧啶(5-Fu)0.5g連用5日為1個周期,平均3周期。 治療方法:31例化療2周期后ALT由正常變為80U/L以上,9例化療3周期后ALT變為80U/L以上。AST與谷氨酰轉肽酶(γ-CT)均出現異常,即予中藥方治療。處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陳湯。 藥物組成:茵陳60g,柴胡30g,炒白芍60g,炒枳殼6g,制香附9g,川芎6g,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炙甘草6g。 日1劑,水煎每日分6次服用,間隔4小時。療效標準:服用該中藥3天后復查肝功能。 治愈:三項指標均降至0-40U/L,食欲好轉,乏力改善。好轉:三項指標二項降至0~40U/L,一項下降值超過50%,癥狀改善。未愈:三項指標變化不明顯或出現反復,癥狀無明顯變化。治療結果:40例中,37例ALT、AST均降至正常。治愈28例,好轉9例,總有效率92.5%,未愈3例占7.5%。 按:肝功能損害是化療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之一,而化療又是防治腫瘤的主要手段。調查表明惡性腫瘤的死亡率為108.39/10萬,成為我國人口第二位死因。因此,保證大劑量化療順利進行是惡性腫瘤治療的關鍵。肝功能不全是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細胞纖維化和肝功能衰竭是常用抗癌藥的遠期毒性。中藥與化療藥物結合應用具有增效減毒作用。柴胡疏肝散與二陳湯合用具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滋陰柔肝的效果。柴胡人肝經,降肝火,疏肝解郁,兼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赤芍活血養血,“肝藏血,性條達”,用川芎理氣活血,香附、枳殼、陳皮均為行氣理氣之佳品,枳殼行氣理血提宜肺氣,陳皮行氣健脾,功在中焦,香附理氣消脹功在下焦,清半夏健脾益氣、化痰散結,本方又有茵陳疏肝利膽、清熱解毒,茯苓補氣健脾,甘草調和諸藥,具有益氣化瘀之功效。 |
|
來自: 火帝養生_WSH > 《《柴胡疏肝散》劉一凡 劉偉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