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過敏性咳嗽為兒科常見疾病,主要表現為患兒長期持續或反復發作性咳嗽。近年來,發病率呈現上升的趨勢,已經成為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一種重要疾病。中藥有利于根治本病,使病人達到痊愈,能有效地減少或防止本病的復發。探討了中藥在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上的應用,依據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中醫治療思路,運用中藥治療、綜合治療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進行論治,從而發現一定配伍規律,為深入研究過敏性咳嗽的治療方法提供參考。 Abstract: Allergic cough is a common pediatric disease which mainly manifests that children patients cough for long-lasting time or with recurrence. In recent years, its incidence has shown an upward trend, 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sease of serious harm to the health of childre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is conducive to cure the disease and heal the patients, and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or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MM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llergic coug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deas, by CMM treatment,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treatment, which found some compatibility rul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cough. 過敏性咳嗽也稱為“過敏性支氣管炎”或“咳 嗽變異性哮喘”,相當于中醫的“咳嗽”范疇,是小 兒哮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是以慢性咳嗽為主 要臨床表現,具有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可發展為 哮喘的特點,為兒科常見疾病。國內統計哮喘的發 病率為0.9%~1.6%,嬰幼兒可達5%左右,其中過 敏性咳嗽約占1/4,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的加重, 本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1]。 西醫認為該病發病機制是由于氣道的高反應導 致的支氣管黏膜肥厚、平滑肌痙攣,支氣管毛細血 管擴張、通透性增強,加上炎性分泌物增多、黏稠, 使狹小的支氣管阻力增加,而產生持續性咳嗽[2]。 雖無喘鳴癥狀和體征,但病理上存在與典型哮喘類 似的氣道重塑等改變[3]。其癥狀主要為發作性咳嗽, 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痰少,運動后加劇,咳嗽持 續或反復發作時間超過一個月,臨床無感染征象, 肺部聽診雙肺呼吸音清或粗、無干濕啰音,胸片顯 示無斑片狀陰影或有肺紋理增粗,血常規示白細胞、 中性粒細胞數量不高或嗜酸粒細胞偏高[4]。如不及 時明確診斷,給予有效治療,部分患者數月或數年后可能會發展成典型哮喘[5]。在臨床上一般使用長 效β2受體激動劑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急性期,而 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與吸入性皮質類固醇則用于其亞 急性期或慢性期的治療[6]?,F有的化學藥多為對癥 治療,且有不同的副作用。 中醫將其歸為“咳喘”范疇,但對過敏性咳嗽 的病因、病機、治療并無統一認識,國內外文獻大 多以臨床應用為主。目前中醫對本病病因病機的分 析多著重于外感風寒、內傷生冷、風痰交結、氣滯 血瘀、痰飲伏肺、肺氣閉阻、脾腎不足、肺脾不足、 腎氣不足等[7]。即中醫認為咳嗽的根本病理原因是 以肺、肝、脾、腎為本,其中以肺為主,其余次之; 風、燥、痰、瘀為標,本虛標實而致。然后依據不 同病因,采用不同的中醫治療思路,運用中藥治療、 綜合治療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進行論治。本文 綜述過敏性咳嗽不同的中藥治療方法,為深入研究 過敏性咳嗽的治療方藥提供參考。 1 依據不同病因的中藥組方 1.1 從“風”論治 《內經》曰:“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 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風者,百 病之始也”。李曉 [8]認為該病的發作為外感風邪,因 肺為華蓋之臟,極易受風邪侵襲,使肺氣不利,出 現咳嗽等癥狀。 韓新民教授[9]認為本病由風邪引動體內痰邪而 發病,風邪外襲不解,內侵于肺,引動痰邪,痰阻 氣滯,升降失調,導致肺失宣肅,而見咳嗽不止。 韓教授常采用“祛風化痰、抗敏肅肺”之法,自擬 “抗敏肅肺湯”進行治療,其方藥組成為:桑白皮、 杏仁、蟬衣、牛蒡子、徐長卿、枇杷葉、金沸草、 蚤休、炙百部、款冬花、瓜蔞皮、鉤藤,隨證加減, 臨床效果顯著。 梁麗娜等[10]認為風邪是過敏性咳嗽的發病關 鍵,風邪侵襲,肺管痙急是“風盛則攣急”的病理 表現。風邪犯肺,肺失宣肅,津液停聚為痰,痰氣 相搏,阻于氣道,以致氣道攣急,肺管不利,則咳 嗽作矣。梁麗娜以祛風藥為主組成的方藥北沙參、 防風、辛夷、紫草、五味子、鉤藤、生甘草,隨證 加減治療過敏性咳嗽,療效顯著。 吳艷明[11]認同汪受傳的觀點,即認為“風盛則 癢”,“風盛則痙攣”,風痰內蘊、肺失宣肅是本病的 病機關鍵。小兒肺臟嬌嫩,腎常虛,脾常不足,水 液代謝失常,痰飲內伏,易于與外風膠著而蘊伏, 俟時而發病。發病初期,其采用祛風化痰、宣肅肺 氣止咳之方治療此病。該方中藥組成為炙麻黃、杏 仁、前胡、桑白皮、黃芩、蟬蛻、膽南星、制僵蠶、 重樓等,并隨證加減。 1.2 從“痰”論治 《活幼心書·咳嗽》亦云“有熱生風,有風生痰, 痰實不化,因循日久,結為頑塊,圓如豆粒,遂成 痰母,……故痰母發動,而風隨之,風痰漸緊,氣 促而喘,乃成痼疾?!?/span> 蘇小慰[12]認為咳嗽遷延日久、肺氣失于敷布、 聚濕成痰、痰氣交阻于氣道,肺管狹窄而發咳喘。 運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該方中藥組成為全蝎、 白芥子、粉甘草、凈蟬衣、紅花、炙麻黃、光杏仁、 炙蘇子、廣地龍、炒萊菔子、紫丹參、生石膏。該 方目的在于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保持氣道通暢、 祛痰止咳平喘。 姚建華[13]認為過敏性咳嗽應從風從痰論治,病 機為風痰阻肺,肺氣失宣,風動痰阻,呈現反復發 作性咳嗽,治當祛風解痙,化痰止咳。作者用蜈蚣、 膽星、甘草組成痙咳散。療效判定標準為服藥1周 內,咳嗽消失為顯效;服藥1周以上,咳嗽消失為 有效;服藥2周以上,咳嗽不能緩解為無效。結果 30例病例中顯效12例(40%),有效16例(53%), 無效2例(7%)。 1.3 從“燥”論治 《景岳全書》云:“肺苦于燥,肺燥則癢,癢則 咳不能已也”。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燥熱傷肺, 辛散化燥之品易損肺陰,咳嗽日久不愈,耗氣傷陰 而致內燥愈甚,致使久咳難愈。”[14] 任軍芳等[15]采用滋陰潤肺類中藥治療小兒久 咳癥,其認為久咳損傷肺陰,屬于小兒內傷咳嗽(肺 陰虧虛型),根據病機選用北沙參、麥冬、天冬、玉 竹、桑葉、烏梅、紫菀、炙百部、川貝母、甘草組 成的沙參麥冬基本方治療,使肺金陰復,虛火清消, 痰化熱退,咳嗽得平。 郭士全[16]認為,肺喜潤惡燥,燥邪最易傷肺, 肺失濡潤,肺氣不宣,上逆則咳,因燥易傷津,故 干咳少痰。選用潤肺止咳湯:桔梗、前胡、法半夏、 陳皮、炙紫菀、炙款冬花、川貝母、炙遠志、杏仁、 炙甘草、蜂蜜隨證加減,將小兒過敏性咳嗽184例 分為兩組,治療組124例用自擬潤肺止咳湯,對照 組60例用青霉素及氨茶堿,常規劑量治療,3天為 1個療程,治療2或3個療程。療效判斷標準分為臨床控制、顯效、進步、無效4級,結果治療組總 有效率(94.35%)明顯優于對照組(75.00%),臨 床癥狀改善亦明顯優于對照組。 1.4 從“肺”論治 顧美琴等[17]自擬益肺平喘抗敏方,認為肺為嬌 臟,易感受外邪,邪留滯于肺致肺失肅降,肺氣不 利,上逆而咳;治療上不離于肺,且當注重固腎健 脾。該方由三拗湯、李東垣黃芪湯及自擬抗敏方組 成,其中藥組成有生黃芪、孩兒參、焦白術、白果、 炙麻黃、杏仁、烏梅、黃芩、凌霄花、律草、虎杖、 五味子、甘草。此方可益肺止咳平喘,并有抗過敏 及促進機體免疫力提高的作用。 喬子劍[18]認為小兒過敏性咳嗽初、中期是由于 風熱襲肺、肺陰虧虛所致,故自擬養陰脫敏湯:元 參、麥冬、生地、川貝、地龍、蟬蛻、地膚子、桑 白皮、甘草加減治療,療效顯著。 橄欖止咳顆粒[19]治療過敏性咳嗽療效顯著。將 240例該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20 例,治療組予橄欖止咳顆粒;對照組予氨茶堿、強 地松、啡那根治療,均7天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 治療組總有效率達到了95.83%,優于對照組。該方 由橄欖、桑白皮、地骨皮、射干、百部、玄參、麥 冬、臺烏、瓜蔞、茯苓等組成,除直接治肺外還照 顧了脾腎先后天之本,治療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 引起的過敏性咳嗽。 鄧玉艷[20]認為肺氣受損,上焦津液不布,凝聚 為痰,內伏于膈上,風痰交結,氣道受阻,肺氣不 宣,故咳嗽。選用玉屏風散合止咳散加減,方藥組 成為:黃芪、白術、防風、陳皮、桔梗、白前、紫 菀、百部、荊芥、甘草,有較好療效。 1.5 從“肝”論治 肖挹[21]認為過敏性咳嗽與肝有關,因為肝為風 木之臟,木性升發,風性主動,故易生肝風;小兒 肝常有余,感受風熱,風氣通于肝,內外相引,致 肝經風熱為患。臨床可見咳嗽伴惡風或發熱,流涕, 咽癢,頭昏痛,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方用桑菊 飲加減:桑葉、菊花、桔梗、冬花、紫菀、炙廣百 部、肺經草、杏仁、炙白前根、青黛、白僵蠶,治 療肝經風熱型過敏性咳嗽療效顯著。 陸梅[22]等以四逆散加減治療,從調節機體整體 陰陽入手,以肝木反侮肺金為致病機理,重在平衡 臟腑之間的生克關系,以達到陰陽平衡的治療效果。 方藥組成為枳實、白芍、柴胡、炙甘草、射干、枇 杷葉、竹茹、僵蠶、青蒿、款冬花、前胡、川貝母、 瓜蔞皮,諸藥合用,共奏解郁平肝、透熱熄風、利 咽止咳之功。 周慧寧[23]提出肅肺鎮咳化痰可為治療兒童過 敏性咳嗽一大要義,肝氣上逆亦為兒童過敏性咳嗽 的病機,五行生克乘侮,金虛則木侮,小兒生理特 點即有肺氣不足,肝常有余,肝氣可犯肺致咳嗽。 其用肅肺清肝法,方藥基本組成為靈磁石、白芍、 旋復花、紫蘇子、黃芩、浙貝母、百部、枇杷葉、 炙紫菀、蟬蛻、地龍。 1.6 從“脾”論治 王麗清等[24]認為,痰是本病重要病理因素之 一,遵從《醫宗必讀》“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 旨意,治咳必須治痰,治痰必須治脾。其擬培土生 金方,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防風走表而 祛風邪;法半夏“能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 去胸中痰滿,下肺氣”;陳皮燥濕化痰,理肺氣郁滯, 使氣順而痰降,氣化則痰亦化;茯苓健脾滲濕,使 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是兼顧治本之法;太子參健 脾補氣,生津;生甘草和中補土,化痰止咳,使脾 健則濕化痰消,并調和諸藥;毛冬青清肺活血;人 參葉益氣健脾,養心安神,兼清熱化痰止咳。其能 有效改善患兒肺氣虛、脾氣虛的臨的臨床癥狀。 牟明鷗[25]用補脾斂肺法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 哮喘40例,療效顯著。其認為小兒稚陰稚陽之體, 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先天有余,后天不足,久病 體虛,脾土不足,肺金不固,復因外感、受涼、生 活無序、異氣、異物刺激引動伏痰,痰氣交阻,氣 機不暢,發為本病。方藥組成為:蓮米、薏苡仁、 白術、太子參、扁豆、淮山藥、五味子、麥冬、蘇 子、砂仁、陳皮、桔梗、遠志、甘草等隨證加減。 1.7 從“腎”論治 羅海麗[26]認同王書臣教授對本病病因認識的 觀點,即體質的差異性決定著個體對某些疾病的易 感性,過敏性咳嗽和哮喘患者同樣是內有“宿根”。 所謂“宿根”屬于中醫學特殊稟賦體質類型,即先 天腎精不足,通過補益先天之腎精,使“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患者多因肝腎之陰不足,虛陽之氣上浮, 虛風內伏于體,又感外邪,外邪引動內風而表現為 頑固性咳嗽,治療時當抓住根源,即從腎論治。方 藥組成為:仙茅、淫羊藿、僵蠶、地龍、防風、黃 芩、黃連、半夏、干姜、五味子、香附、瓜蔞、厚 樸等隨證加減。 1.8 綜合治療 針灸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疏 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采用經方 “射干麻黃湯”加減,配合穴位外敷及針灸的綜合療 法[27],收到滿意效果。首先采用由射干、炙麻黃、 紫菀、款冬花、魚腥草、防風、蟬蛻、杏仁、金銀 花、炙百部、板蘭根、地龍等組成的方藥內服,以 祛風宣肺,止咳平喘;再取白芥子、細辛、麻黃、 杏仁、桃仁研末,用生姜汁調后,睡前敷于肺腧穴 上,次晨取下。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將中藥貼敷于 體表穴位,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反應,增強機體的 抗病能力,藥物的刺激使體表局部血管擴張,加快 血液循環,促進藥物的滲透吸收而發揮明顯;最后 配以針灸治療,效果顯著。 2 中西醫結合治療 臨床上有醫師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咳喘,使用酮替芬脫敏,加上養陰祛風宣肺方:沙參、 麥冬、烏梅、桑白皮、炙紫菀、炙款冬花、紫草、 郁金、蟬蛻,從臨床觀察結果來看,能迅速改善患 兒的咳嗽癥狀[28]。劉真等 [29]采用定喘湯合止嗽散加 減配合美普清及順爾寧治療過敏性咳嗽,中藥組成 為炙麻黃、白果、款冬花、法半夏、桑葉、百部、 紫菀、防風、荊芥、桔梗、白前、甘草、蟬蛻、地 龍等。吳文先[30]采用氨茶堿及抗生素進行平喘及抗 過敏治療,配合黃芪、白芍、白術、當歸、僵蠶、 地龍、炙甘草等中藥煎劑治療,療效明顯優于單純 應用西藥治療。周家偉等[31]用酮替芬、地塞米松與 麻黃、白果、蘇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生石 膏、黃芩、半夏、蟬蛻、防風、白蘚皮、甘草等組 成的定喘湯聯合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結果顯示中 西醫結合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只采用西藥的對照組。 3 結語 過敏性咳嗽為小兒多發疾病,西醫學用支氣管 擴張劑、抗過敏等治療,病情遷延不愈,療效不甚 滿意。本文從不同角度概述了不同中醫對該病的認 識及治療,或以外感風寒論治,或以風痰論治,或 調理肝脾,或養陰清肺,效果顯著。通過查找文獻, 治療過敏性咳嗽從肺論治者居多,以養陰祛風宣肺 為主,多從麻杏石甘湯、三拗湯及小青龍湯等古方 中改進而得,常用中藥多為止咳平喘藥,尤其以麻 黃、苦杏仁、蘇子、百部、紫菀、桑白皮、甘草等 藥材較為常用。 中醫藥具有兼顧整體與局部、通過提高自身的 免疫力而祛除疾病、療效顯著、預防復發的優勢, 臨床醫師有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既具備西醫迅 速發揮療效、直達患處的優勢,又采用中藥兼顧整 體療效,此類方法臨床效果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 珊, 翟文生, 李向云.敏咳清口服液治療過敏性咳嗽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05, 20(7):439-441. [2] 黨 英, 楊 廣.三拗湯合止嗽散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38 例[J].河南中醫, 2008, 28(12): 85-86. [3] Matsumoto H, Niimi A, Tabuena R P, et al.Airway wallthickening in patients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andnon-asthmatic chronic cough[J].Chest, 2007, 131(4):1042-1049. [4] 張紅新.抗敏止嗽湯治療過敏性咳嗽20 例[J].河南中醫, 2011, 31(1): 58. [5] Mochizuki H, Arakawa H, Tokuyama K, et al.Bronchialsensitivity and bronchial reactivity in children with coughvariant asthma[J].Chest, 2005, 128(4): 2427-2434. [6] Akira Y, Keichi H, Katsuyuki T, et al.Cough and asthmadiagnosis: physicians' diagnosis treatment of patientscomplaining of acute, subacute and chronic cough in ruralareas of Japan[J].Int J Gen Med, 2010, 3(10): 101-107. [7] 李 妮, 吳艷明.甘梅飲免煎顆粒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氣陰兩虛證40 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 2005, 26(7): 22-23. [8] 李 曉.淺談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辨治[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0, 31(1): 88-89. [9] 程 申, 韓新民, 尹東奇.韓新民教授從風痰論治小兒過敏性咳嗽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2, 4(3): 195-196. [10] 梁麗娜, 李江全.論風邪在小兒過敏性咳嗽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中醫急癥, 2011, 20(8):1355-1356. [11] 吳艷明.汪受傳從風痰論治小兒過敏性咳嗽[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35(1): 50-52. [12] 蘇小慰.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128 例[J].陜西中醫, 2007, 28(3): 363. [13] 姚建華.痙咳散治療過敏性咳嗽30 例[J].現代中醫藥, 2003(4): 26. [14] 黃東暉.咳嗽變異性哮喘辨治思路[J].新中醫, 2009, 41(7): 1-3. [15] 任軍芳, 魏 毅.滋陰潤肺法治療小兒久咳癥100 例[J].中醫兒科雜志, 2007, 3(3): 36-37. [16] 郭士全, 史文生, 路 明, 等.潤肺止咳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124 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 2007, 48(12): 1089-1091. [17] 顧美琴, 吳 敏.益肺平喘抗敏方治療兒童過敏性咳嗽[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0, 23(4): 29-30. [18] 喬子劍.養陰脫敏湯治療過敏性咳嗽22 例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2, 11(4): 338. [19] 周 健.橄欖止咳顆粒治療過敏性咳嗽120 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 2005, 12(3): 182-183. [20] 鄧玉艷.玉屏風散合止嗽散治療過敏性咳嗽46 例[J].江西中醫藥, 2006, 37(2): 47. [21] 肖 挹, 姚奇鵬.從肝論治小兒過敏性咳嗽[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08, 5(5): 135. [22] 陸 梅, 呂 英, 成云水.四逆散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的臨床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 2007, 3(3): 34-36. [23] 周慧寧.肅肺清肝法治療兒童過敏性咳嗽60 例[J].新中醫, 2006, 38(11): 64-65. [24] 王麗清, 董秀蘭, 馬華欣.益氣健脾法治療兒童咳嗽變異型哮喘緩解期30 例[J].新中醫, 2006, 38(8): 71. [25] 牟明鷗.補脾斂肺法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40 例[J].內蒙古中醫藥, 2009, 7: 10. [26] 羅海麗, 補腎養陰、祛風和中法治療過敏性咳嗽[J].北京中醫藥, 2009, 28(10): 774-776. [27] 徐鳳琴, 吳 茜, 蔡宏波.綜合療法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36 例[J] 《藥物評價研究》雜志是由天津藥物研究院和中國藥學會共同主辦的國家級藥學科技學術性期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教授任名譽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藥物研究院名譽院長劉昌孝研究員任編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王廣基教授任主編。 《藥物評價研究》雜志為我國廣大藥物研究人員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通過交流藥物評價工作的實踐經驗,發展和完善評價的方法學,探討評價相關的國際標準或指南,提高我國的總體評價研究水平。創刊以來先后被波蘭《哥白尼索引》(Index of Copernicus,IC)、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Ulrich PD)和美國《化學文摘(網絡版)》(Chemical Abstracts,CA)、英國《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英國《公共衛生數據庫》(GH)、SCOPUS等國際檢索系統收錄,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庫等收錄。 辦刊宗旨:報道藥物評價工作實踐,推動藥物評價方法研究,開展藥物評價標準或技術探討,促進藥物評價與研究水平的提高,為廣大藥物研究人員提供交流平臺。 讀者對象:藥品管理、新藥研發、藥物臨床應用、藥學教育等相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CRO組織、生產企業、藥品管理與審評機構的研究人員、管理人員、臨床醫生和研究生等。 內容與欄目:針對藥物及其制劑的評價規范以及藥學評價、安全性評價、藥效學評價、藥理學評價、藥動學評價、臨床評價、上市藥物評價等評價研究的內容,設置評價指南、審評規范、實驗研究、臨床評價、循證研究、專論、綜述等欄目。 |
|
來自: liuguozheng81 > 《喉源性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