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腰椎間盤髓核,從纖維環的破裂處突出,壓迫脊神經根,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癥狀。 中醫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將其分為六型。風濕痹阻型,寒濕痹阻型,濕熱痹阻型,氣滯血瘀型,氣血兩虛型,肝腎不足型。 寒濕痹阻型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類,多有外感風寒或涉濕感寒等病史,腰腿部冷痛,活動不利,痛有定處,雖靜臥也不減輕,甚至反而加重。因白天屬陽,夜晚屬陰,與寒濕之陰邪相合,故痛感白天輕夜晚重,遇寒痛增,得熱則減。另有小便通利,大便溏泄,舌質淡胖、苔白膩,脈弦緊或沉緊表現。 治法上,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絡。 出自清代《類證治裁》的薏苡仁湯正有此種本事,是治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的良方。 組成:薏苡仁(15克),當歸、川芎、生姜、桂枝、羌活、獨活、防風、蒼術、草烏、川烏(各9克),麻黃(4.5克)。水煎服。 且看本方一十二味如何攜手合作。 1去濕的領頭羊 濕氣入筋,所以腿沉,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而薏苡仁是去濕名將。且其走上中下三焦,能補能瀉,有補而不滯,瀉而不峻的優點。以既能補虛又能扶正之功,除筋骨間邪氣。故站本方第一位。 其性之涼用于本寒濕痹方,看似有些不協調,但一則中藥講究配伍,二則就像一篇好的作文,欲揚先抑更升華,而不是開門見山,平鋪直敘。 2溫經散寒組合 濕邪沾滯,寒性收引,均可令氣血津液受阻不通,當歸芍藥當仁不讓,讓氣血活動起來。 當歸辛甘溫,屬活血補血,祛淤消腫的溫情派。 川芎性溫而香,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行動派。 二者一個養血為主,一個行氣為要,用于方中,氣血兼顧,祛風散瘀止痛。 3入里祛風散寒除濕 所謂入里,著重于脾,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主四肢,脾病則怠惰想臥,四肢無力。清陽亦實四肢,由脾氣輸布。若清陽不升,多因脾胃陽氣不足,升清降濁的功能不佳所致。故除濕一定要除脾濕,升脾陽。 蒼術,其性苦溫辛烈,活躍于脾胃肝經,是有名的運脾及燥濕藥,入里能如烘干機一般燥脾濕,通治上中下三焦濕邪。走外可除留滯經絡肢體之風濕。從而氣機通暢,化濕氣,通陽氣,溫陽健脾。 桂枝,是常用的溫里藥,其性辛甘溫,走心走肺走膀胱經。可以強心陽,把臟腑經絡的寒濕都去除,讓人感到暖烘烘,舒舒服服的,寒也止了,痛也止了,身體內部的陽氣也得到了提升,臟腑內如有太陽升起,將原先如大霧一樣的濕氣散開,從體表毛孔滲出去了。 川烏辛熱燥烈,善于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止痛作用強,為治因風寒濕三氣雜至,氣血瘀滯,以致身重而痛,四肢拘攣,甚至痛處不定,或手足麻木等的要藥。尤適宜于寒邪偏盛之麻木疼痛。但因有大毒,內服宜將川烏先煎、久煎。 草烏性能、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均與川烏同,但毒性更強。二者皆為大辛大熱,攜手能互增峻烈之性,逐陰寒之氣,故而祛風散寒、逐濕止痛力強。 四味合用,加上表里均走的生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共提陽氣,側重于入里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4走表祛風散寒除濕 風為六邪之首,風邪與寒相遇,可造成惡寒發熱,肢體沉重等。與濕相遇,可令肌膚麻木,肢體酸痛,關節疼痛等。 防風,就像一面擋風的墻,為治風止痛要藥。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 羌活氣味雄渾,性格張揚,在人體內能降能升,善于奔走。是有名的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藥,解表力佳,長于祛風寒。 防風善于治風,羌活偏于勝濕。二味搭配,既可祛風散寒,又善勝濕止痛,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身疼及風濕痹痛等,只要邀請它們來,通常不會讓人失望。 獨活長于祛風濕,除久痹,且性善下行,能通行氣血,疏導腰膝與下行腿足的風濕痹癥等。 羌活獨活合用,一個主治上,一個主治下,祛風解表,散寒除濕,能讓風寒濕引起的高熱惡寒、肢體麻木疼痛,周身竄痛,項背不舒甚至頭痛等顫栗。 麻黃在中藥界以發汗聞名,但它還有輕清上浮之效,能很好的宣發陽氣。凡是肌表受邪引起的疾病,可廣泛運用麻黃來開散疏解。 五味與表里均走的生姜配合,側重于走表祛風散寒除濕,升提陽氣。 本方除薏苡仁甘淡滲利清熱之外,余藥大多苦溫而燥,共打配合,共除風寒痹阻。互相配合引起極度舒適,像不像一篇精彩的作文呢? 本方除了治腰椎尖盤突出,與寒濕痹阻相關的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纖維肌痛癥、痛風關節炎、慢性滑膜炎、牛皮癬關節炎等,只要切中病機,都有用本方的機會哦。 END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