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定國入粵 侵刪
十一月己巳朔,時定國兵力強盛,不復稟可望約束;可望大恚恨。 前御史任僎、中書方于宣勸可望設內閣、九卿、科道官,改印文為八迭,盡易其舊;立太廟、定朝儀,擬改國號曰“后明”:日夕謀篡位。永明王聞之憂懼,密謂中官張福祿、全為國曰:“聞李定國已定廣西,軍聲大振;且與可望有隙。欲密下一敕,令統兵入衛;若等能密圖之乎”?二人言“徐極、林青陽、張鐫、蔡演、胡士瑞曾疏劾馬吉翔、龐天壽,宜可與謀』;王即令告之,五人許諾。引以告貞毓;貞毓曰:“主上憂危,正我輩報國之秋。諸君若能充此便者”?青陽請行。乃令佯乞假歸葬,而使員外郎蔣干昌撰與定國敕、主事朱東旦書之、福祿等持入用寶;青陽于歲盡間道馳至定國所,定國接敕感泣,許以兵迎王。 癸巳(一六五三)、大清順治十年(永明王永歷七年、魯王監國八年)。 六月乙未朔,李定國回廣西;孫可望使人召之,不至。可望之使定國出廣也,以定國勝,姑且崇功;死,則借以除患;敗,則可以加罪。不意突破廣西,子女、玉帛定國不無私取。馮雙禮心甚不平,歸黔讒定國于可望;可望即調檄定國。定國疑中讒,不赴;封西寧王,亦不受。可望遂遣雙禮及關有才等襲之;定國有中書龔銘使黔,知其謀,即從間道馳書定國。時定國統兵過左江,克復柳州、慶遠、南寧、太平諸城;得銘書,即復兵柳州江口,俟雙禮兵過,逆之。雙禮與定國戰而敗,從原路撥回;伏發,一軍皆陷。定國擒雙禮不殺,釋之;雙禮遂傾心定國。行在君臣聞之,皆慶幸。 孫可望自率師追李定國(一作李兵),馮雙禮將左、白文選將右,遇大清兵于寶慶。大清兵望見可望龍旗,急擊之;可望敗北,惟雙禮不動。大清鑒衡州之失,收兵不追,以武、寶之間為界;定國遂據廣西。孫可望回黔,畏定國之強,仍善養其家口于云南。 可望諭云南城守偽固原侯王尚禮,令籍定國宮眷并文武兵丁婦女,欲分配兵士(一作各營)。尚禮慮大營分散,將滋內亂;乃三啟止之,惟汰安西大營糧餉。尚禮遣女官(一作使)饋茶果于王妃,實皆金銀也;安西大營,賴以得濟。 九月癸巳朔,孫可望自寶慶敗歸,盡殺明宗室之在黔者。 胡案:這一章之描寫,顧誠先生大概十分失望,原以為只有朱明內訌,不料孫可望也有這個毛病。不過,觀張獻忠之記載,其人也非大器之人,其養子可想而知。內斗內行,是明季之特色也。 2、李定國進軍廣東。 (1)1653年李定國廣東肇慶之役。 在廣西桂林、湖南衡州大捷之后,孫可望出于妒嫉心理,竭力限制李定國部的發展,甚至設計加以謀害。在這種情況下,李定國被迫改變戰略方向,決定由廣西向廣東進軍。同孫可望并力恢復湖廣然后東進的計劃既不可能實現,就轉而另辟蹊徑,聯絡鄭成功共圖復興大業。他的戰略意圖是,同鄭成功會師,首先收復廣東,進而奪取福建、江西、浙江、江蘇等省。如果這一計劃實現,擁戴南明的各支抗清武裝就將控制整個江南,然后分路向北推進,全國形勢將大為改觀。然而,這一戰略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要看鄭成功的態度。 關于李定國同鄭成功的關系,已有許多研究成果,由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許可以說李定國更多地從抗清大局出發,而鄭成功卻往往把自己經營的閩海利益置于首位。 1653年(順治十年,永歷七年)二月,李定國率部從廣西賀縣出發,占領戰略要地梧州,接著師出廣東。三月十四日經封川縣攻占開建和德慶州,同月二十五日進抵肇慶城下。次日,定國親臨肇慶城外,指揮部隊從東、西、北三面強攻,同時分兵占領四會、廣寧。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