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贊了!2025年8月31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孫英賢教授團隊發表了中國農村高血壓控制項目(CRHCP)第3篇柳葉刀正刊。之前兩篇柳葉刀文章都是整群隨機對照試驗,鄭老師都報道過,還做了解讀,大家可以看看。近期發表的這篇柳葉刀主刊文章,創新地采用了個體受試者數據(IPD)聯合分析,整合了六項國際標志性隨機對照試驗,共納入80,220 名患者的個體數據,其中包括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導的CRHCP研究。 該研究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最具代表性的個體數據匯總分析,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強化降壓獲益-風險分析,充分彰顯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研究設計、數據資源與國際合作中的引領地位!
高血壓是全球第一大慢性病,全球已超過13億患者,我國達2.45億,但其控制率僅為16.8%(140/90 mmHg標準),高血壓并發癥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及我國居民首位死因。近年來,SPRINT、STEP、CRHCP、ESPRIT、BPROAD等多項大型RCT相繼發表,奠定了美國、歐洲及中國等主要指南確立強化降壓目標的循證基礎,推動了國際與國內降壓目標的革新。然而,在強化降壓的臨床應用中仍存在未完全解決的核心爭議:- 一是現有證據多聚焦于心血管風險的相對降低,缺乏將不良事件納入考量的絕對凈臨床獲益系統量化;
- 二是不同降壓目標(如120 mmHg與130 mmHg)的臨床凈獲益尚不明確;
- 三是針對腦卒中、慢性腎臟病患者等特定人群的結論多源于樣本量有限的亞組分析,缺乏基于個體數據的獲益–風險綜合評估。
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推動強化降壓指南真正落地,并轉化為可操作的臨床決策。因此,六項試驗(ACCORD BP, SPRINT, ESPRIT, BPROAD, STEP, CRHCP)中的參與者按照試驗設計被隨機分配至:- 強化降壓組(收縮壓目標 <120 mm Hg 或 <130 mm Hg)
- 標準治療組(收縮壓目標 <140 mm Hg、老年人 <150 mm Hg,或常規治療)
主要獲益終點為心肌梗死、中風、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的復合終點。主要不良終點為關注的不良事件(例如低血壓和暈厥)以及腎相關事件。研究發現,初始數據集包含 80,676 名參與者,其中 80,220 名納入我們的分析:在中位隨訪 3.2 年(四分位距 3.0–3.5)期間,強化血壓控制組有 2,158 人(5.3%)發生復合心血管病事件,標準血壓控制組有 2,811 人(7.1%)發生該事件(風險比 0.76,95% 可信區間 [CrI] 0.72–0.81;p<0.0001),發生率顯著降低。另外,與標準血壓控制相比,強化血壓控制使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絕對風險降低 1.73%(95% CrI 1.65–1.81),每治療58(95% CrI 55–61)人可預防1例心血管事件(NNT);但同時使關注的不良事件(低血壓、暈厥等)絕對風險增加 1.82%(95% CrI 1.63–2.01),每治療55(95% CrI 49–61)人將新增1例不良事件(NNH)。總體而言,采用經裁定的權重衡量,綜合考慮心血管獲益與全部不良事件,強化降壓的凈臨床獲益顯著為正(1.14,95% CrI 1.03-1.25)。僅考慮腎臟相關不良事件時,強化降壓依然獲益(1.13,95% CrI 1.01-1.24)。探索性分析發現,不同降壓目標(120 mmHg 或 130 mmHg)及不同患者亞組(如既往卒中患者)的凈獲益存在差異,但均顯示出一致的獲益。本研究證實了強化降壓的臨床價值,并為個體化降壓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量化參考。這項研究成果受到 The Lancet 編輯部的高度重視,同時配發同期述評。述評特邀2024年歐洲高血壓管理指南聯合主席John W. McEvoy教授撰寫。 McEvoy教授贊揚該研究方法的創新及強化降壓凈獲益對未來全球高血壓降壓治療的指導價值。中國醫科大學孫英賢教授團隊不斷深挖,中國農村高血壓控制項目(CRHCP)不僅發表了3篇柳葉刀主刊,還發表了不少一區SCI。除了我們報道過的,至少還發表了4篇一區SCI論文。這對我們普通的醫務人員,普通學者的啟發在哪?我想就是專注于自己的研究領域,不斷深挖,階段性整合,同時保證研究質量,所出的成果才能帶有足夠的思考,足夠的深入。 本文就是“只要堅持,就能源源不斷出成果”的最好的案例,況且它還意義非凡!參考文獻:Benefit–harm trade-off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versus standar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n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outcomes: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Guo, XiaofanNing, Guang et al. The Lancet, Volume 0, Issue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