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為藥食兩用之品,歷史悠久。其對肺、脾、腎的補益作用得到了歷朝歷代醫家的廣泛認可。秋季燥邪當令,容易損傷肺陰,此時飲食宜以潤燥清補、健脾養肺為主,而山藥正是此時的理想食材。 山藥簡介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干燥,習稱“毛山藥”;或除去外皮,趁鮮切厚片,干燥,稱為“山藥片”;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干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干,打光,習稱“光山藥”。 【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能與主治】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以上來源于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秋食山藥好處多 益氣養陰、補脾肺腎 中醫認為,山藥性味甘平,有良好的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功效。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調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乃培補脾胃清補之品。 潤燥滋補 秋燥極易傷肺,而肺主皮毛,易致口唇干燥、皮膚干裂以及毛發脫落。古醫家認為,山藥能益顏色,潤皮毛,保持皮膚水分不致干燥。如《新修本草》言:“薯蕷,日干搗細篩為粉,食之大美。”由此可知,山藥是秋季最佳滋補食品。 保護心血管 山藥中的黏液蛋白,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阻止血脂在血管壁沉積,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所含的多巴胺,又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因此,山藥對心血管系統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增強免疫功能 近年研究表明,山藥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且其所含膽堿和卵磷脂等成分有助于提高人的記憶力,經常食用可健身強體、延緩衰老。 山藥的食用方法 山藥粥 材料:鮮山藥50克、大米200克、鹽適量。 做法:將鮮山藥去皮切成片,與洗凈的大米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煮開后改用小火熬至熟爛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補腎固精。 山藥蔗梨汁 材料:山藥60克、甘蔗汁50毫升、梨汁100毫升、雞蛋1個。 做法:山藥去皮、切片,加水煮沸,調入雞蛋攪勻,再加入甘蔗汁、梨汁,煮沸即可。 功效:補腎健脾,滋陰生津,益肺止咳,清熱瀉火。 山藥羊肚湯 材料:山藥、羊肚各200克,生姜、蔥、料酒各適量。 做法:將山藥洗凈、去皮,切成滾刀塊。羊肚洗凈,切成小塊。以上二物共放入鐵鍋內,加生姜、蔥、食鹽、料酒和水適量,大火燒沸,用小火燉熬羊肚至熟即成。 功效:補脾胃,益肺腎。 木耳炒山藥 材料:山藥1根、木耳60克、胡蘿卜50克、黃瓜1根、蔥姜蒜適量、油鹽適量。 做法:將黃瓜、胡蘿卜洗凈切片,山藥去皮洗凈后切成菱形片。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將山藥片焯水15秒,泡發的木耳及胡蘿卜片焯水30秒。炒鍋內加入適量食用油,下入蔥姜蒜爆香,加入胡蘿卜、黃瓜、木耳及山藥片翻炒,出鍋前加入適量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潤腸通便。 山藥食用有禁忌 山藥性平,食用時一般無明顯禁忌,但以下3點亦值得注意。 1.山藥皮中的黏液含有植物堿,部分人接觸會引起過敏而全身發癢,在處理時應當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觸。 2.山藥養陰而助濕,故濕盛中滿者忌服。 指導專家:寇蘭俊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心血管科二區主任醫師 本文內容部分整理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楊曉明、時樂、王三虎、楊玲玲等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