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年左右的天主堂街,圖片來自法國外交和歐洲事務部官網 在考證天主堂街“AT CHI TAILOR”(元泰行)舊址時,我們曾因文獻中“opposite Hotel des Colonies, Limited.”的記載而困惑。根據照片信息,元泰行位于法租界天主堂街法大馬路(今四川南路與金陵東路交匯處)東北側,而多數資料記載密采里飯店舊址亦在該街東北側,即今四川南路29號金陵大樓位置。若元泰行坐東朝西,則其位置應緊鄰密采里,而非“對面”。這一矛盾促使我們向上海史專家薛理勇先生請教,薛先生提示:密采里飯店實有東、西兩號之分。 循此線索,我們查閱大量史料,初步厘清:密采里飯店在天主堂街法大馬路(今四川南路金陵東路)北側,有兩處建筑,分屬不同地塊——東北側為天主堂街36號,西北側為天主堂街72號。1923年,飯店遷至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111-113號,后于1934年2月15日毀于大火。 ![]() ▲ 1880-1890年前后的公館馬路天主堂街路口望西北角,可見密采里飯店(Hotel des Colonies),圖片來自pastvu.com 密采里飯店的歷史可追溯至1864年,由C. Michel與A. Laplace聯合創辦,初名“Michael and Laplace, Hotel and restaurant”,后變更為“Hotel & Restaurant des Colonies”(殖民旅館與飯店),地址位于Rue Montauban(天主堂街),當時尚無明確門牌。1867年,Laplace在橫濱開設分店,上海店保留原法文名,中文名則取創始人“Michel”之譯音叫做“密采里”。自1871年起,門牌號逐漸明確:初為天主堂街66號,后改為72號;至1915年7月,登記為天主堂街36號。 ![]() ▲ 1902年地圖,密采里飯店標注在西北角 36號與72號分屬兩個獨立地塊,密采里飯店為租地經營。其中,72號占地1.471畝,原屬耶穌會,為法冊28號地塊;36號占地1.7982畝(另有記載為1.999畝),屬法冊10號地塊,原為雷米洋行產業,建筑建于1886年。兩處租約均于1915年12月31日到期。 ![]() ▲ 1904年地圖,密采里飯店東西兩號 ![]() ▲ 1904-1906年天主堂街,圖源見水印 飯店初建時僅有一棟約二十間客房的單體建筑,后發展為三座獨立建筑,分列天主堂街法大馬路兩側:西北側為三層建筑,門牌72號,坐西朝東,主入口面向天主堂街;東北側為另一棟三層建筑,門牌36號,坐東朝西,主入口亦臨天主堂街,門前設有欄桿與臺階;另在北側38號設有一層附屬建筑,曾出租予英商祥記洋行(BDOOLALLY EBRAHIM & CO.)。 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每屆是日,法界必張燈結彩,以志慶忱”。據1882年7月18日《申報》“密采里飯店東西兩號,樓上窗口燈光陸離,并有繩橫亙街衢,懸紅字燈。”1889年7月14日《字林滬報》“密采里西客館兩對面亦安置地火燈。”由此可見,密采里飯店確有東西兩號。 ![]() ▲ 法國國慶日,天主堂街張燈結彩,橫幅為VIVE LA FRANCE,圖片來自T.R.Dewar 1873年,飯店由Seisson, A.接手經營,至1895年退出,歷時23年,經營頗為成功。1883年《淞南夢影錄》曾生動描繪其盛況:“所謂飯店者,華樓杰閣,高大巍峨,列鼎鳴鐘,無異巨家閥閱。樓上裝響鈴一,每有使令,但掣其鈴,即有仆人奔至。蓋由電氣流通,故能如響斯應也。飯間列長桌數十,每桌長可容十人。膳時搖鈴為號,膳畢亦然。夜間燈火輝煌,仿佛城開不夜。出門則備有馬車,一嗟咄間,即可風馳而去。計滬上飯店,不下十余處,而以法界之密采里,美界之禮查為巨擘。”稍后葛元煦所著《重修滬游雜記》(1888年)亦載:“外國菜館,為西人宴會之所,開設外虹口等處,拋球、打牌皆可隨意為之。大餐必集數人,先期預定;臨時大餐,食品清單示客。近日法人所開密采里最為闊大,亦可寓客,蓋西俗如此。” ![]() ▲ 密采里飯店內飾 密采里飯店亦為中外名流往來之地。曾樸《孽海花》第十九回提及:“當晚韻甫作主人,還在密采里吃了一頓,歡聚至更深而散。明日各奔前程。”1886年9月16日,代理蘇松太道湯小秋觀察因卸任在即,特于“法界密采里客館”宴請在滬各委員及西員,“以伸輯睦之意”。1895年,清廷使臣裕庚出使日本前亦下榻于此;1903年返滬時,更謝絕上海道臺安排的天后宮行館,仍居密采里。1914年10月18日,馬相伯與陸伯鴻在密采里宴請中外記者。1915年3月14日,陸伯鴻再次于此設宴,款待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滬海道尹楊小川等政要。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北大校長蔡元培為抗議政府逮捕學生,于5月9日辭去校長職務并離京南下,于5月17日抵達上海,寓居于密采里。 ![]() ▲ 法國新任上海總領事愷自邇到上海后入住密采里 20世紀后,隨著上海各大飯店的崛起,密采里日漸式微,經營層亦頻繁更迭。1914年,董事會曾提議購入兩處地塊及地上建筑,擬重建振興,但房東無意合作:72號地塊收回后改建為祥裕里,36號則繼續對外招租,年租金六千兩。1915年,Guidice, F. Lo.接手經營,退租72號,僅保留36號,并將英文名改為“Hotel de France”,后又恢復為“Hotel de France et des Colonies”。 ![]() ▲ 1918年地圖,東北側密番飯店即密采里飯店 ![]() ▲ 新密采里1921年設計圖 1921年5月,密采里計劃在原36號地塊重建一棟七層新樓,設200間客房,容納350人,并配舞廳。然因與房東價格未洽,計劃擱淺,遂另覓新址。同年8月,舊址轉售予無錫實業家祝大椿(1856-1926)。祝氏原擬改建為華洋證券物品交易所,后方案屢變,加建至三層。施工方潘榮記為趕工期,在水泥未凝固時即拆除支架,致墻體不堪重負,相繼坍塌,多人受傷,被法租界公董局勒令拆除。受此打擊,祝大椿將地塊轉售于派利公司。經一年多建設,新樓于1922年12月27日落成,定名“派利西飯店”(Plaza Hotel)。 ![]() ▲ 1921年9月改造中的密采里坍塌,圖片來自《時報》 ![]() ▲ 派利西飯店(Plaza Hotel) ![]() ▲ 陸錫候 派利西飯店為六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90間精致西式客房,另配有宴會廳、西餐廳、彈子房與舞廳,屋頂露臺可乘電梯直達。1926年8月1日夜,上海明星電影公司曾赴其屋頂拍攝電影《她的痛苦》。1924年5月,總經理陳金水退出,由任守濟、陳炳懷、陳鴻梁等人接續經營。1929年更名為“國民飯店”。1931年,蘇州商人陸錫候出資35萬兩銀元接盤,其弟陸錫潘出任經理。1935年1月,因陸氏名下中國興業公司濫發空頭支票倒閉,國民飯店被法院查封,后轉售于顏料巨商貝潤生,1938年改名“約克大樓”(York House)。解放后更名為“金陵大樓”。原屬密采里的38號興業里則轉讓予中國建業地產公司。 ![]() ▲ 1937年改造中的Hotel Plaza,遠處為四川南路36號圣若瑟教堂,圖源? Malcolm Rosholt
遷出的密采里飯店最終選址于愛多亞路111-113號(今延安東路與江西南路交界處),新樓于1923年建成開業。新店英文名定為“Hotel de France”,摒棄了“殖民”一詞,建筑為四開間四層,一樓設舞場,二至四樓為客房。1933年,Guidice將飯店轉讓予Robert Le Dore”。1934年2月15日凌晨,飯店突發大火,殃及周邊建筑,密采里全樓焚毀。同年4月,Robert宣告破產。密采里飯店自此徹底消逝于上海歷史長河之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