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皓然讀書(ID:growing-reading)
不刻意合群,不盲目自證,你便能遠離消耗,走好前路。 有個和尚在京城遇到幾個官差,這些官差發現有僧人從身邊經過,就一邊大喊:“和尚!”,一邊用手指了指旁邊的驢。和尚明白官差是在戲弄自己,但他并沒有氣惱,也沒有反駁,而是穩住自己平靜離去。看著和尚并不理會自己,官差們自覺無趣,也都不歡而散。很認可一句話:“能守住自己的人,人生就贏了一半。”人到中年,如逆水行舟,這時守好自己,處變不驚尤為重要。所謂修行,就是守好自己,不討好,不合群,不自證,與世間紛擾平和相處。 01 與其討好他人,不如經營自己 聽過一句話:“為了迎合別人而修剪自己,人很快就只剩下骨頭。”的確,當陷入困境時,我們無數次想要改變自己,卻又害怕被孤立,被拒絕。然而,一味刻意奉承,并不能讓自己變好,反而還會消耗能量。那些真正能走出泥潭的人,并不是去討好別人,而是活出了自我。他們懂得,越是被圍困,越要勇于打破束縛,實現自身的突破。電視劇《不討好的勇氣》中,女主吳秀雅曾是個典型的“討好者”。她對待工作認真負責,結果辛苦做出來的方案,卻被同事拿去邀功;照顧男友既體貼又周到,結果男友不僅不感恩,還將她當作工具人。越是卑微討好,反而越得不到回報,吳秀雅在受傷反思后,決定痛下決心做出改變。她不再接受同事的不合理要求,遇事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立場。與此同時,她也不再遷就男友,在得知對方背叛自己后,果斷與其分手。后來,吳秀雅通過脫口秀的舞臺,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快樂,用幽默和智慧贏得觀眾的喜愛。作家水木然曾說:“迎合,就像一個無形的陷阱,讓人逐漸喪失了向上的動力和勇氣。”生活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人人都會有無助和難熬的時刻。但無底線地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很容易就會陷入自我消耗的惡性循環中。尤其當精力被他人一點點耗盡時,整個人也就失去了向上生長的能力。所以,學會不討好,不遷就,把時間留給自己,才有精力過好當下的生活。當你放下討好他人的負累,多關注自身的成長,方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02 與其刻意合群,不如獨處修心 曾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為什么智慧越高的人,越不合群?最高贊的回答是:不是他們不合群,而是他們不喜歡被打擾。所以,他們才需要用熱鬧來填補心靈的空虛,用合群來獲取滿足感。因為他們深諳,真正的收獲并非來自于外界,而是源于內心的力量。將自己活成傳奇的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就是一個不喜歡扎堆的人。年輕時,狄金森曾參加過一些社交活動,但很快她就發現:于是從25歲開始,狄金森便很少出門,她將自己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寫作上。平時的她,每天都在自己的房間,或是獨處創作,或是靜默思考。她會在花園里種植花卉,并將自然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詩歌中。她還與朋友和讀者保持書信往來,分享自己生活的點滴。于她而言,獨處不僅沒有磨滅掉自己對生活的熱情,還讓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30年的專心創作下,她總共寫出1700多首詩歌,被譽為是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之一。歌德曾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屏蔽外在的干擾,完全成為他自己。”當你越專注于修煉自己,不斷向上進階,就越會讓自己感受到極大的幸福和滿足。所以,別再刻意合群,更不必癡迷喧囂,要知道,努力提升自己,永遠比追隨他人更有意義。 03 與其盲目自證,不如遠離是非 作家王爾德,曾因兩部著作《理想丈夫》與《不可兒戲》而名聲大噪。然而,正當他事業達到巔峰時,卻被好友的父親詆毀其作品低俗,生活作風不檢點。他暫停了所有劇本和小說的創作,并高薪聘請律師,全力以赴想打贏這場官司。誰知在法庭上,王爾德試圖以理服人,要求誹謗者拿出證據。王爾德被一再激怒,他本想努力為自己辯解,結果卻因出言不遜,被判“行為失當罪”。聲譽受損的他,其作品被文學界唾棄,他也因此失去了家庭和社會地位。王爾德的自證行為,不僅沒有為他贏得清白,反而將他推向無底的深淵。在不可避免的爭執中,我們似乎越想自證,帶來的災難也就越大。網上有一句話:“自證是反駁中最愚蠢的行為,因為它就相當于你把裁判權拱手讓人。”自證的本質,就是用對方的邏輯,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當他人用模糊的指責預設你有錯,如果你用具體的行為去反駁,那么你所有的解釋都會被當作狡辯。陷入爭吵的博弈中,你越是不停地解釋,也就意味著,你在對方的棋局里越陷越深。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盡快讓自己跳出困境,不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守住自己的原則,遠離麻煩與是非,不盲目自證,也不過于較真,你才能避免更大災難的發生。 04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兔子本沒有角,佛法也不在世外,所有的覺悟,都可在世間的修行中去體會。主動討好,未必會受益無窮;經營好自己,才能活出自我。不刻意合群,不盲目自證,你便能遠離消耗,走好前路。中年以后,日子難免會有磕磕絆絆,也會遇到驚濤駭浪。但命運垂青的,從來不是隨波逐流的人;生活偏愛的,永遠是能夠守住自己的人。所以,與其浪費時間在他人身上,不如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段時光。要知道,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關鍵在于守好自己的能量。余生,愿我們都能為自己而活,帶著豁達通透的心,去看更廣闊的風景。作者:幸運星,來源:皓然讀書(ID:growing-reading),如需轉載需聯系皓然讀書。
|